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各种沟通、交流,与朋友,与同事,与孩子等,但是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使用的语言框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日常语言框架」。
简而言之,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区分出:
描述:发生了什么,我的状态是什么
态度:我的感受是什么
判断:我的结论是什么,我认为什么
规范:我希望可以怎么样
那么,很多问题、争议和讨论,其实都会变得极其简单。
举个例子:
《非暴力沟通》里,有一个沟通模型,叫做 NVC 模型:
Make an observation: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避免猜测其原因
Express a feeling:表达行为对你造成的感受,而非你认为它意味着什么
Convey an unmet need:阐述自己未满足的需求。不要指涉别人,只谈自己
Make a request:提出请求,告诉别人你希望他们怎么做,以满足你的需求
如何理解 NVC 模型呢?
旧的沟通模式:
你为什么吼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从描述直接跳转到判断,给对方下结论)
更好的沟通模式:
你刚才说话声音很大(描述),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态度),如果你能控制一下情绪可能会更好(规范)。
这个模型可以缓解许多不必要的争端和矛盾。
还有一个SBI 模型,也很相似:
S:Situation,情境
B:Behavior,行为
I:Impact,影响
举个例子:
旧的沟通模式:
我哪里惹到你了,你要这样针对我?(同样,直接跳到对对方的判断)
更好的沟通模式:
周一的例会上,当我介绍我的方案时(情境),你提了一个问题(行为),令我在领导面前难以回答(影响),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规范)。
这两个模型背后的原理,其实都是应用了「日常语言框架」。
同样,当你在评判一个东西时,把这四点区分开,会让你的思维和逻辑更清晰。
比如:
这部电影从电影工业的标准来说是合格的(判断),但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态度),同时我认为这个题材和导向不值得鼓励(规范)。
或者:
这本小说总体没有脱离同类型作品的窠臼(判断),我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了(描述),但其中有一个亮点我很喜欢(态度),我觉得这个点很值得其他作家借鉴(规范)。
简而言之:
我的体验好不好 不等于 我是否喜欢它 不等于 它的质量好不好 不等于 它是否值得鼓励/提倡。
总之,这种「日常语言框架」不仅对与大人沟通奏效,与孩子沟通也同样奏效,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些亲子类的书籍,里面的很多对话也是按照这种框架展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