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终其一生为了证明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也有一些人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没什么不一样。
今天要谈的这部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讲的就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用篮球证明自己其实也很普通的温情故事。
影片讲述了被下放到一所名为“仁爱之家”的特殊学校的篮球教练魏国铮带领着一群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参加篮球比赛,虽然没有拿到冠军,却证明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可以赢下人生更重要的“比赛”。
俗而不腻的剧情,不点自燃的热情
一个争强好胜却又总被孤立的篮球运动员在断了一条腿成为教练以后,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他们相互治愈,彼此依靠,渐渐地成为了一家人。
孩子们用训练和比赛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挑战自我的极限,走出被过度保护的环境,收获独立自主的成长。
魏教练也终于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明白了篮球并不只是一场较量输赢的比赛,证明自我,汲取快乐,鼓足信心,坚定信念,一场篮球比赛不过是人生长河中不一次那么热血沸腾也不需要计较输赢的成长经历。
仅从剧情上来看,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循规蹈矩,按照喜剧类型片的既定套路和体育运动题材的基本创作思路展开的。
比如在总决赛到来之前,也就是球队士气和信心达到巅峰的时候,主角团必然会经历一个至暗时刻。
由外部冲突或者刺激引发的内部矛盾会让团队分崩离析。
但所有问题和矛盾又总会在主角们的努力或者中间力量的调和下得以化解。
再比如,像《灌篮高手》那样,以一个看起来没那么热血沸腾的中距离投篮结束比赛,以一场失败去收获更重要的成长,这样的故事往往更贴近现实,也更能唤起我们关于青春、关于竞技、关于成长的记忆。
影片的主角其实是“仁爱之家”里这群特殊的孩子。
正如“仁爱之家”的大家长乐光所说:“他们只并不是傻子,他们只是孩子,虽然可能永远都长不大。”
这群孩子在魏教练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篮球,渐渐爱上篮球,也爱上了彼此为之努力和拼搏的过程。
他们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束缚,克服了心中的恐惧,学会了信任和坚强,也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仁爱之家”的八个孩子中,有三个是真的“特殊的孩子”。
他们孤独自闭,智力发育迟缓,却也在努力记台词,参与的电影正常的表演。
你可以说他们不过是在演自己,可他们也是在突破自己,在感受来自电影制作团队的真诚与鼓励。
另外五个孩子的扮演者则是演员,他们用恰到好处的演技成为了“特殊”的一部分,也在朝夕相处中与特殊的三个孩子一同变得普通起来,这就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之外的另一层深意。
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影片一些看起来有些煽情的段落才变得不那么突兀和生硬。
相比于一场令人热血沸腾、血脉喷张的篮球赛,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挚的关爱,让特殊的他们成为普通的一员,这样的过程也许更加热血沸腾,更加有意义。
保护还是放手,社会态度决定公平公正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的心理准备状态。
影片通过两场戏的铺垫,引出了一个具有探讨和反思价值的议题,对智力有的障碍或者身体有残缺的群体,社会的基本态度是尽力去保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生活环境,还是一视同仁让他们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帮助他们像“普通人”那样去生活。
魏教练请来自己曾经带过的高校篮球队球员来与仁爱之家的孩子们打一场友谊赛。
起初,实力明显高出很多的高校篮球队球员漫不经心地打球,基本属于故意防水。
魏教练怒不可遏,要求他们必须拿出真实的实力。在激将法起作用以后,比赛变成了一边倒的局势。
虽然,仁爱之家队也在尽力保住领先的局面,但还是被扳平了比分。
赛后,魏教练和乐光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乐光认为,魏教练安排了一场完全没有意义的比赛,孩子们被当众羞辱和伤害,他们本就是弱势群体,理应需要更多保护。
但魏教练却认为:“在球场上拼尽全力,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孩子们要想变得更强大,就需要走出过度保护的环境,去直面残酷的现实世界,去提高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
魏教练说在他眼里,孩子们没有残疾、没有缺陷,他们只是人,不特殊的普通人。
此时的剧情还没有正式揭晓魏教练断了一只脚的事情,因此,他满含热泪、声嘶力竭的辩驳显得有些突然。
可这就是他的态度,可能是因为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才如此真切动人。
魏教练出身贫苦,依靠着后天日以继夜地练习才成为一名出众的篮球运动员。
可也许是自卑心理在作怪,他过于争强好胜,总是喜欢单打独斗,这就让他远离了团队,渐渐被孤立和排挤。
他一度因此而抑郁焦虑,也因此开夜车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
正是因为能感同身受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和身心上的残缺,魏教练才能不像其他教练那样把孩子们当成,才会才会更了解孩子们真正想要的是尊重和平等。
当孩子们竭尽全力与实力远胜于自己的对手打成平手时,他们受到了来自对手的尊重和赞许,这就是这场比赛的意义,依旧无关胜负,更不是欺负。
魏教练之所以会在比赛最后准许乐亮实现一直以来的单打梦想,只因为他希望乐亮可以走出姐姐乐光的保护圈,去勇敢地、独立自主地生活下去。
影片片尾的彩蛋,乐光跟在乐亮身后,看到他自己去买冰激凌,从弟弟发来的信息里感受到了他的骄傲和自豪。
她终于决定放手,让弟弟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自由自在地成长。
过度保护和不管不顾显然都不是社会应有的态度,保护和尊重,同情和平视,帮助和鼓励,维持一个适度的社会价值和公平的社会态度,再特殊的群体也会变得普通。
让特殊的人变得普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才是对所有人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很可爱的纯粹幽默,反套路的喜剧技巧
影片翻拍自2018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篮球冠军》。
作为一部喜剧片,影片在喜剧桥段的展现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编。
仁爱之家的孩子们无论是本色出演还是用心扮演,每个人都展现了纯粹可爱的一面。
虽然影片也用乐光胳膊上的牙印、其他篮球教练脸上的涂鸦等寥寥几笔侧面展现了孩子们任性、有脾气的一面。
但影片依旧保持着一种童话般的叙事风格,尽力展现孩子们真实、纯粹、可爱的一面。
影片很大一部分喜剧效果都出自于他们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可爱。
从我个人看了两遍的观看上来说,我认为影片完全没有恶意营销孩子们智力有障碍的一面,也绝不是用歧视、嘲讽、审丑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们的“洋相”,而是展现他们的天真童趣和真诚纯粹。
比如在遇到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高出一截的对手,魏教练派出仁爱之家的智慧担当韩笑给对手出智力问答题,用“知识”转化而来的力量拿下了比赛胜利。
那纯净透明的眼睛望向对手,充满期待地问出问题,对手答不出来还在断下篮球以后告诉他答案,这样的幽默风趣中带着些许可爱,给平淡剧情增添了许多小小的精彩。
影片使用了一些比较套路化的喜剧手法,比如展现魏教练鼓足勇气,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再次尝试灌篮时,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魏教练不出意料地撞在了篮板上。
泄气所带来的巨大反差效果就是一种常见的喜剧技巧。
影片屡次使用泄气的技巧,每当剧情开始变得热血沸腾时,就用一个大反差的泄气营造出喜剧效果,屡试不爽,还能紧扣片名。
当然,影片也用了一些反套路的喜剧技巧,制造了一些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
最明显的就是在影片主角团产生观念分歧以后,常规套路是通过矛盾双方坦诚相待,互诉衷肠来化解矛盾,或者通过有一定说服力的第三方从中调解。
影片是借助队医张大夫之口讲述了魏教练的经历和他断腿的真相,用打感情牌的方式“绑架”乐光,让她去请魏教练重新回来执教球队。
当观众还沉浸在对魏教练过往人生的慨叹时,影片揭晓了真正的真相。
原来这一切都是魏教练设计安排的,他用一件球星签名球衣与张医生交换,让他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感动乐光,进而解决问题。
这一段落还有后续。在魏教练回到仁爱之家准备跟孩子们告别的时候,孩子们却对魏教练说“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吗”“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当说到“难道我们不是你的骄傲吗”的时候,李渔忘词了。他用录音机播放了这段话,可我们听到的声音确实乐光的。
原来这些话都是乐光教孩子们说的,场面有些尴尬,8她也只能对魏教练说:“都是孩子们的心里话,我只是帮忙整理了一下。”
表面上看两个人都不怎么真诚,实则却是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这样的互相套路不仅大大消解了常规喜剧套路的俗套无聊之感,也让影片有了奇妙的小反转和小包袱,是精心设计的反套路喜剧桥段。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远远被低估的国产翻拍喜剧。
某瓣6.8的评分在一众国产翻拍片里也算得上比较出彩的作品了。
影片的花絮不仅展现了两个孤独症孩子和一个唐氏综合征孩子参与电影演出的细节,也让观众看到了整个主创团队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帮助。
其实可以花絮中的情节去倒推影片主创团队没有刻意营销和消费特殊群体的事实。
因为,每一个饰演特殊孩子的演员都在尽力还原真实的特殊群体的举止行为,为三个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环境。
另一方面,影片也希望三个孩子尽可能参与到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去,走出逼仄狭小的内心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双向奔赴本就是一件比一场篮球比赛和一部电影更热血沸腾的事情,因为真诚平等,因为相爱互敬,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一员,没什么特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