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2007年12月第12期
文:秦志戬
我是05年接手马龙的,当时觉得他打球挺有灵性,球感和悟性很好,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马龙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总体风格是相持球比前三板好,对付上旋球比对付下旋球的能力好,反手比正手好。他前三板的控制能力不错,但发动进攻的能力差一些,进攻和相持球的衔接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体系。他的反手感觉很好,对旋转、速度、弧线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好,只是正手力量偏弱一点儿,攻击性差一些。

速度是他的灵魂,力量是他的软肋
马龙的特点是速度快,速度是他的灵魂。他的速度主要体现在衔接和转换上,左右的衔接,长短的衔接,上旋和下旋的衔接。马龙天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正反手交换时,握拍不用换握。而大部分人正反手转换的时候,握拍多少都需要换握,这个特点使马龙的衔接和转換比别人快一些。在战术套路的设计上也主要突出他的衔接和转换快的特点,比如在前三板的战术设计上,主要是先摆住对方的小三角,当对方把球吊起来时再伺机反拉。
从整体上来说,马龙的反手好于正手,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到现在也还是这样。他反手的调节能力好,近台、中远台,上升期、高点期、下降期,上旋、下旋,都能够调节,因为乒乓球不只是一个点击球。马龙反手的进攻和防御都比较好,借力的技术好干自己发力的技术,尤其是反手的台内球技术。
马龙在二队的时候反手台内有一千翻挑的技术很好,是他特有的东西。后来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他也在练台内拉。
台内拉这项技术对于横板选手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拉和挑其实是有一定冲突的:一个主要靠摩擦,一个主要靠弹击,击球点不同,击球部位也不同。我希望他能保持原来的这种翻挑技术,找到以前的那种感觉,让翻挑和台内拉的技术更好地融在一起。根据比赛对手的不同,包括比赛的不同进程——中局、尾局和关键球,什么时候该挑,什么时候该拉,能够适时而用,毕竟一种手段还是单薄一些。
马龙正手的最大特长是反拉,他对旋转强弱的判断很好,反拉很有数。通过前三板把球控制到对方发不上力的位置,然后通过反拉来转化成主动进攻的技术。但反拉毕竟是后手球,是一项别人先进攻,你再反攻的技术。如果碰到超一流的选手,特别是大赛中,别人给你的压力很大的时候,相对来说反拉技术的稳定性要差一些。反拉技术可以是一种转攻的手段,但不能以这个为主,最主动的情况就是通过前三板直接下杀手,这样是最好的。
马龙正手的台内球技术是他最大的弱点,尤其是正手的桃打能力不强。他正手的中远台对拉能力不错,包括较大范围的跑动,但绝对力量差一些。马龙天生身体素质不像王励勤那样强,速度、力量兼有:也不像陈圮那样拥有一板绝对的杀伤力。他主要靠连续,连续的速度在比赛当中取得主动。
在身体素质方面,马龙身上的脂肪可能偏多一些,脚腕儿也有些“八字”,所以突然的起动稍慢,包括小腿、脚趾和脚腕儿的蹬力不够,显得比较硬,大范围的跑动对他不利。所以马龙自己非常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练得也很多。从外形上看我觉得今年他的身体已经比去年结实了很多。
通过世界大赛发现弱点
国外对手中我觉得波尔对他的威胁最大。其实波尔对中国队其他队员的威胁也是非常大的。马龙和波尔的三次比赛我都没有在现场,而只是从比赛录像中去观察。从我的观察来看,我觉得他们实力相当,至少从录像中我没有看出究竟是谁强谁弱。除了波尔,还有就是朱世赫我觉得不太好打。这次萨格勒布世乒赛输给朱世赫,对马龙的心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萨格勒布世乒赛是他第一次参加的世锦赛单项赛。遇到朱世赫之前,他的对手都是攻球,我心里比较有数,对朱世赫的这场球,之前我的感觉就不太好,但是我没跟他说,只问了他的感受。因为我没给他做过打削球的场外,尤其对手是朱世赫这样最好的削球手。赛前我给他制定了三套战术:一、朱世赫进入状态较慣,前两局不要打超过3、5板之上的球,让对方对不上点儿;二、当朱世赫对马龙的节奏和旋转已经初步适应,马龙要有耐心去磨:三、强攻朱世赫的正手位。但马龙在比赛中沒有做第二套,直接跳到了第三套。其实对朱世赫的战绩他之前输了三次,赢了一次。马龙打削球主要还是一个正手杀伤力的问题,他正手没有什么无谓失误,但是攻击力差。马龙几乎每板球都可以上台,但是没有强速度、强力量的刺激,对方的战术实施就会很稳定。前两局马龙2比0领先,朱世赫反拉马龙,但马龙的防守很好,朱世赫对马龙的旋转、节奏吃不准,根本拉不死他。后来对方调整了战术,退到远台削,一个都不攻。马龙的力量不够,那么大的场地,他“穿不透”朱世赫,所以对方越削越转,越削越稳,全是小半高球。马龙感觉全是机会,连续;中,冲到最后动作都僵硬了。我觉得马龙打削球的能力还不过关,战术上的东西还是分得不太清楚,经验还不够,头脑不是特别冷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