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思想海读书
父母在等待孩子感谢,孩子却等待父母道歉

父母在等待孩子感谢,孩子却等待父母道歉

作者: 月色沉思 | 来源:发表于2022-02-08 08:59 被阅读0次

    刚看了最新一期的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其中一个小片段让我特别有感触。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一对母女,15岁的女儿袁子舒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等文艺项目,妈妈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女儿支持。

    然而袁子舒升入初中以后,妈妈认为学习压力增加了,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就逐渐减少和取消了袁子舒的一部分兴趣爱好的学习。

    这让袁子舒很难以接受,跟妈妈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她想要为自己争取走艺考这条路,又觉得这样会让妈妈不开心。

    节目中提到,袁子舒上初一时,学校要求每个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妈妈对这封信满怀期待,她说:“我以为孩子会写怎么怎么感谢我。”

    因为妈妈认为,这么多年陪着女儿一路走过来,女儿肯定会感谢妈妈的陪伴与付出。

    可是当妈妈打开这封信的时候,她哽咽着说:“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真的可以说对我是当头一棒。”

    在第二现场的袁子舒,此刻虽然微笑却红了眼眶地接了一句:“结果信里全是抱怨。”

    这让妈妈非常难以接受,她说:“我当时就是流着泪看完这封信的,觉得孩子真的不理解我。”

    我想起了最近网络上出现比较多的一句话:“父母都在等待孩子感谢,而孩子却在等待父母 道歉。”

    父母认为养大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恩父母;孩子却认为父母过于束缚自己的成长,父母就应该反思并表示歉意。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跟孩子之间,到底在哪一步出现了问题?

    【1】

    父母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们从节目前半部分的短片中可以看得到,女儿袁子舒在这封信里的大致内容是这样:

    “妈妈,这两个月来,您一直关心着我的成绩,您性子本来就挺急,动不动就会打我两下、 骂我两句。”

    “我知道您是为我好,可您根本就不了解我,我也有点不想好好学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您都会把我骂一顿。”

    “您经常说我不努力,但是我学习的时候,您看到了吗?晚上睡觉前我偷偷背题,您看到了吗?我早起六点读书,您看到了吗?”

    尤其是这一句“您永远都是那样,您根本就不了解我!”终于让妈妈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好在这位妈妈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给女儿回了一封信,“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 确实有时候对她太严厉了,她有点儿接受不了。”

    妈妈在信中诚恳地向女儿道了歉,同时也鼓励女儿,希望她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这是一个温馨的结局,妈妈懂得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给女儿太大的压力,放手给女儿更多成长的空间,但其实更多的孩子,却并没有如此幸运。

    看过一位当了妈妈的女性的自述,她给爸爸打电话,电话刚接通,爸爸就说:“你还知道 给我打电话呢?是不是问我还活着吗?”

    一句话噎得她半天说不出话来,从小到大爸爸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肯定她的话,却始终认为女儿应该感恩爸爸的辛苦养育。

    她还记得放弃考研、决定工作的那一年,她在烈日下奔波着面试找工作,爸爸却发来短信:“不是非要你考研,我想让你活得有点尊严,像个人!”

    看到这句话,让她坐在滚烫的马路牙子上哭得像条狗,爸爸永远对她不满意,让她无论怎么用力都挣脱不出这种无力的状态。

    即使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依然无法理解爸爸的做法,为什么父母都在等待孩子感谢,却从不反思自己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

    这或许也是当代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面临的困境,正是因为彼此对对方的期待不在一个频道上,才会让父母骂孩子是“白眼狼”,而孩子却与父母渐行渐远吧。

    【2】

    放低对彼此的期待,是父母与孩子和解的秘诀。

    父母深切地爱孩子,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非常大,自然就会给孩子更多大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大到孩子承受不起,孩子肯定会对父母产生怨愤的情绪。

    其实,父母养育孩子就是陪伴孩子一路长大,放低对彼此的期待,才能让双方和谐相处。

    首先,孩子是借由父母而来,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在节目的最后,袁子舒给妈妈朗诵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独立人格。

    尤其是这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让妈妈当时眼泪就流了下来。

    父母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孩子是自己亲自生出来的,但是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不能认为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

    只有当父母能够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的时候,彼此之间才能沟通顺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不会越来越远。

    其次,允许孩子独立做选择,为他们成长保驾护航。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该走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只有在不断碰壁的疼痛中,孩子才能学会长大,而允许孩子独立做选择,正是父母教育的智慧所在。

    我表姐家的女儿青青高中分科时,表姐坚持要她选择理科方向,青青坚决表示要选文科方向,因为自己的文科成绩相对比理科好。

    母女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表姐在表姐夫的劝说下,同意青青的选择,并要求青青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青青表示自己的选择的路,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父母最大的职责,不是干涉孩子的人生选择,而是站在孩子的身边,为孩子的选择加油喝彩,孩子才会更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进取。

    第三,父母懂得与孩子共情,孩子自然会感恩父母。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共情的概念,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但并不是都能与孩子进行共情,需要父母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理解孩子的选择和做法。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的时候,才会感恩父母的养育,而不是只想着等父母的道歉。

    父母放下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孩子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唯有如此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

    父母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充足的爱。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谁拿走孩子的幸福》中,把父母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培养出来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功;

    第二类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

    最可怕的是介于这两类之间的第三类父母,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父母培养出来的。

    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这样“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可取。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无处释放的责任心,而是努力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因时因地给予孩子充足的爱。

    前两天,我家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跟我说他的语文小组长被老师撤了,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一脸落寞。

    我没有问他原因,而是先抱了一下他,跟他说:“没关系啊,以后想当小组长就再争取, 不想当就好好学习吧。”

    儿子看了一下我,他的表情很明显舒缓了下来,可能之前他也很怕我会批评他吧,但其实父母最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任何表现,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

    作家林清玄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与赞赏。

    父母与孩子之间,都放下剑拔弩张的互相伤害吧,让爱在彼此之间流动,相信这一刻,父母不再需要孩子感谢,而孩子也不再等待父母道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在等待孩子感谢,孩子却等待父母道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qb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