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给九年级补课,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复习,但孩子们一个个早就坐不住了。用了两个雪糕的诱惑终于将12个句子默写完毕,之后我觉得不再继续讲知识点。而是讲起了早上看的科学家牛顿的故事。
牛顿出生前就失去了父亲,出生后遭母亲遗弃,他从小就不喜欢和人交往。他喜欢独处,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孩子。在学校,他认真学习拉丁文,但投入时间最多的活动则是制作钟表模型、机械零件和日晷。而他最大的特点,是笔记永远记得一丝不苟,所以我们才能轻松得知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做的研究中的一些细节。
又跟他们说,大家英语之所以学得不好,是太容易觉得痛苦了,而且一点点痛苦就马上放弃。牛顿从小的痛苦经历,让他的痛苦忍受空间特别大,毕竟是从小没爹没妈的娃。同样是记笔记,牛顿记的笔记都宝贝似的,而孩子们的笔记只是用来敷衍了事的。那个女娃亲口跟我说,只要我记了笔记,我妈就不会骂我没听课了。你看,这还是在逃避被骂的痛苦。
如果痛苦忍受能力极强,就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断。最近看了下奥运会中的运动健将们的故事,没有一个不是拥有极高的痛苦忍受力的。想想郭晶晶即使身体曾多处骨折,坚持每天比伏明霞多练习两个小时还是超不过,比赛因姿势不正确得了个0分,也还是继续训练着,拼搏着,直到最后夺冠。
这样的痛苦,眼前这些来补课的孩子们,估计没有一个能熬过。他们上课遇到不会的地方,第一件事不是自己再想想,或者找到自己不会的那个单词问问老师,而是直接不动脑,瞟一眼旁边的同学写了啥,直接照抄。如果老师讲的内容需要动动脑子,她们就总是在走神,拒绝忍受学习的那点轻度痛苦。
假若离开你父母的庇护,离开了学校的保护,到了现实的残酷面前,他们又将如何应对呢?年幼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出对痛苦的默默吸收消化再反击,而非逃避,那么日后恐怕也难某音上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