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看过的毛姆所著的第二本小说,自己完全没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能力,而就算现在窥了两斑,或许也不能做出个准确的判断。但是作者自有作者的态度,读者却也有读者的立场,作者只有一个,读者却是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的立场中又有谁能够自信的说自己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呢,所以还是要大言不惭地评价几句,仿佛不说几句便对不起读书所用掉的那点琐碎时间。
像《刀锋》一样,《月亮与六便士》也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通过转述数名关键角色的言行,从而勾勒出个性鲜明的第三人,而这个第三人便是小说的主角,其实读过小说之后会发展,个性鲜明的不仅是主角,那几名关键人物也是个性鲜明的。
主角斯特里克兰放弃了常人眼中安稳舒适的生活,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追求绘画艺术,在穷困潦倒、毙命他乡之后,却获得了俗世意义上非凡成功。这句话里的安稳舒适、穷困潦倒、非凡成功,只是站在我们大多数所谓正常人的立场上所使用的形容词,而若是在斯特里克兰的立场上呢,或许都是反过来的吧,更或许他会骂骂咧咧的摇头走了,舒适、潦倒、成功,到底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舒适、潦倒和成功,还是这个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舒适、潦倒和成功呢?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判断难道就是绝对正确的价值判断吗?作者在小说里所要探讨的似乎就是这个问题。
之所以说小说里的每一个次要角色也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看起来夸张,但未必不存在,其实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些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也常常上一秒成佛,下一秒疯魔吗?作者在这部小说里的叙事方法,决定了他不可能描绘某个角色的方方面面,所能描绘的只是这个角色整个儿人生里的某个方面。而我们每个人展现在所有其他人面前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所最想展现的那个部分,我们展现出什么样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什么样子的。若展现出乖张的样子,那也就是乖张的人了,谁又没有一点乖张的行为呢?
主角和次要角色、甚至还有第一人称的“我”,他们的价值判断交织在一起,也就是把这个世界不同人群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浓缩后又交织起来,这些价值判断可以共存,却不能融合,因此这世界也就五光十色起来,正是因为生命有了这种五光十色,生命才会更加精彩吧。
小说里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小说里探讨的似乎也不是月亮与六便士,它的核心问题大概还是“我是谁,我打哪来,我往哪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这种问题又有谁能够做出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回答呢?毛姆只是描述,判断还是要由读者自己来做。
而我,虽一直在低头苦苦寻觅那六便士,至今六便士还没有见到踪影,而月亮虽然一直在,却好久没有去关注它了,再过一阵子,甚至会视而不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