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分为两大类,糖尿病本身的危害和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本身的危害有:年轻患者血糖升高有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成昏迷;老年患者可能导致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两者都很严重,直接危及生命;糖尿病并发症有:损害大血管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微血管病变,会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还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感觉障碍甚至糖尿病足等。
二.酮症酸中毒
酮体是肝脏中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少量酮体,随着血液运送到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组织,作为能量来源被利用,血中酮体浓度很低,一般不超过1.0毫克/分升,尿中也测不到酮体。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或者体内缺乏糖分,如饥饿、禁食、严重的妊娠反应情况下,脂肪分解过多时,酮体浓度增高。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一部分酮体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从而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称为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病因有三种: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主要为感染、饮食或治疗不当及各种应激因素。
2)饥饿性酮症: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严重饥饿时,体内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脂肪分解,而脂肪分解过多即可造成酮体的堆积,引起酮症发生。
3)酒精性酮症:大量饮酒后,可抑制糖异生,酮体生成加速,导致酮症。
临床表现: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轻度pH<7.3或碳酸氢根<15mmol/L;中度pH<7.2或碳酸氢根<10mmol/L;重度pH<7.1或碳酸氢根<5mmol/L,后者很易进入昏迷状态。较重的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症状加重:多饮多尿、体力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加重。
2)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3)呼吸改变: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
4)脱水与休克症状:中、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脱水症状,脱水达5%者可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超过体重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神志改变: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有头痛、头晕、委靡,继而烦躁、嗜睡、昏迷。造成昏迷的原因包括乙酰乙酸过多、脑缺氧、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
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人体根本无法产生胰岛素;也叫做青少年糖尿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故名;目前病因不明。
2型糖尿病:标志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中肥胖为引起胰岛素抵抗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多发病于成年,特别是老年人,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并且有很强的遗传倾向;目前病因不明。
可从一下五个维度进行区分: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1)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2)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与免疫有关。
四.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是血清中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所谓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质,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不耐热,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微生物所激活,导致病原微生物裂解或被吞噬。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的体积非常大,它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能够有效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细胞以及外界入侵的病菌,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很有可能是由于感染而引起的,比如伤寒、结核、疟疾等,但是也不能排除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的可能,所以患者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来进行判断。如果病情比较复杂,患者无法自行判断病情,那么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避免病情的误诊和混淆。
如果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由于感染因素引起的,那我们应该及时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药物或者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以尽快的控制感染和结核,避免症状进一步的加重。如果是由于血液疾病引起的,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对症治疗,以尽快改善患者的病情。除此之外,患者平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有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应该立刻戒烟戒酒,这样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同时患者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止免疫力下降,否则那样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恢复。
六.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患: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等。②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③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④感染症:猩红热、麻疹潜伏期等。⑤血液病:⑥其他:放射线照射后、卵巢肿瘤、肉样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没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升高的话可以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等,降低没有意义。
七.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占比例最多的一种,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 50-70% ;因嗜中性粒细胞有抗炎的防御功能,所以当有炎症、特别是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嗜中性粒细胞数量与比率一般均有升高。如果不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只是中性粒细胞轻度超标,只有参考价值,病理意义较小。
八.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其由淋巴器官产生,主要存在于淋巴管中循环的淋巴液中,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是对抗外界感染和监控体内细胞变异的一线“士兵”。
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说明存在细菌感染,治疗以抗生素抗炎治疗为主。同时饮食要注意不要吃油腻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饮食宜清淡为主。适当增加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
淋巴细胞百分率偏高,病毒感染,一般是病毒性的感冒引起的,例如水痘、麻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之后,都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区别,一般检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可以相应的区分,另外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的症状有所不同,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分泌物增多,打喷嚏等情况,细菌的感染会出现脓性的分泌物。
病毒感染在人类细胞内,而细菌感染在人类细胞外。病毒不能在细胞外存活。
许多病毒感染没有药物特异性治疗,而且有更多的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抗生素)。就发病率而言,病毒85-90种,细菌不到10种。
以感冒为例,病毒性感染一般是以全身症状为主,比如说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细菌感染主要是有相应的卡他症状比如说出现一个流鼻涕,咳嗽,咳痰。没有什么轻重之分,一般病毒性感染后容易并发细菌感染,是因为抵抗力比较低,对病菌抵抗力差形成。
发烧一般是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其原理就是在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大量细菌的情况下进行免疫反应,大量抗体和白细胞通过体液运输前往感染地点消灭入侵细菌而引发的机体新陈代谢明显加快而异常发热的症状,受伤的人伤口得不到消毒处理紧接着就发高烧就是这个原因,一般身体较差的人在出现全身范围的过敏症反应时也会伴随发烧症状。常用的治疗细菌性感冒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杀菌配合消炎药消炎,体质好的或者想锻炼身体免疫能力的可以选择自愈。
相比之下病毒性感冒要严重一些,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多是寄生在细胞内部,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强大的无差别处理器白细胞无法对其产生作用,只能依赖身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对应抗体或者外部注射抗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烧的核心就是有外界细菌侵入,注意日常饮食或者身体表面伤口的处理,减少外界细菌侵入,同时提升身体素质,让身体免疫系统不必每次对侵入细菌都大动干戈自然就不会发烧了。
病毒性感冒不需要特殊用药,一般一周内就会痊愈。但是细菌性感冒就不一样,如果细菌感染就会引起炎症反应,必须加入抗生素治疗,这样炎症好了,感冒也会好。可以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和临床表现综合进行判断。
病毒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病毒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中年人和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病毒性感冒,尤其是甲型,极其变异,往往造成爆发、流行。
九.尿血红蛋白
做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尿里面可以有蛋白质,没有血红蛋白这一项,血红蛋白主要存在血常规里面,是判断贫血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尿蛋白阳性主要是因为各种类型的肾炎导致的。比如说肾病综合症,乙肝相关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等。当肾脏有炎症的时候,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功能下降,通透性也会增加,大分子的蛋白质就会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十.尿胆红素
尿胆红素阳性,说明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较高。胆红素是人体代谢的一种废弃物,如果含量异常,代表肝胆有可能会发生某些病变,胆红素的含量就代表着严重程度。当胆红素的浓度超过正常值时,就会产生肉眼可辨的黄疸。当然有一些黄疸,肉眼不能分辨出,称为隐性黄疸。治疗高胆红素这种症状,需要通过病灶来入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单纯的胆红素水平较高,也不需过于担心,因为有的时候过度劳累或者暴饮暴食、酒精肝、脂肪肝也会导致胆红素水平上升。所以具体的还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才能够明确病因,对症下药。
十一. 血肌酐
血肌酐是化验肾功能其中的一项。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最终产物。如果肌肉衰老死亡,最后在体内会代谢产生肌酐,是一个比较小的分子,通过肾脏可以滤过。有一些物质在肾小管是可以被重吸收的,但是肌酐在肾小管基本上是不被吸收的,可以随着尿液全部排出,而且不受饮食的影响。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肌酐会明显的偏高,因为排泄受到障碍,最终导致肌酐值升高。所以,用来作为临床上判定肾功能的指标,是目前检测肾功能比较准确的一个指标,在临床上用的时间比较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肌酐的升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时候也会出现肌酐值升高,具体还要结合肾脏的大小,还有其他的检查来明确到底是急性还是慢性。
血肌酐偏低一般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肌酐偏低的患者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比如怀孕期的妇女会出现血肌酐的偏低,还有一些代谢率比较低的老年人,血肌酐往往也会有偏低的情况,这个时候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是营养不良、挑食的患者出现了血肌酐偏低,可以适当的补充营养,合理的均衡饮食以后患者的血肌酐可能会恢复正常。如果血肌酐偏低是因为病理性的因素所导致的,就要引起重视。比如在肾脏疾病的早期患者,出现了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以后,患者的血肌酐可能会出现偏低的情况,要到医院积极的完善尿常规、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相关检查,明确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原因并进行对症的治疗。此外,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可以口服优甲乐等替代治疗。
十二. 尿亚硝酸盐
尿亚硝酸盐阳性大多是由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导致的。在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之后,细菌在尿液中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尿常规检查可见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尿路感染。出现尿路感染,在用药前最好是进行药敏试验以及中段尿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多喝水,勤排尿,减轻局部的症状。
十三. 尿酸
一般来说尿酸低的原因为嘌呤类的食物摄入量过少。一般来说,血尿酸偏低,没有临床意义。如果一切良好,可以免于分析。一般吃些海鲜,羊肉、牛肉、浓茶、咖啡等含嘌呤高的食物,有可能会使得尿酸恢复到正常。尿酸低的情况没有其他的任何临床症状是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的。但是临床上也不建议血尿酸的值低于180umol/L,长期尿酸低可能提示营养物质摄入的过少,长期这样可能对人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建议合理饮食,荤素搭配,不要过度的节食,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