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骤变,我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
父母爱情,在90年代的他们,以现在眼光看应该要纯粹,简单了一些儿吧。
爸爸家境贫困,又是长子。在爷爷去世后,江河日下。奶奶身体也烙下了病根,在我的20年的记忆中,永远是每天吃的一大堆药品和满头的白发。爸爸在当时也是拼命的学习。最后考去了师范学校读中专,因为那里免学费,生活成本一个月9元。
后来,顺利毕业。分配到了一个乡镇上的中学,成了一名教师。当时,在那里工作的还有我姨夫,我父母之所以可以成家,就是因为他的牵线。
牵线只是给了一个机会。我现在都想不通我爸爸究竟是为什么就确定我妈妈的。我看过妈妈年轻时候的照片,黑黑瘦瘦的,长相也就是中等吧。
妈妈的性格唯唯诺诺,这样的性格只能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总结。
妈妈的母亲去世比较早,在她20岁左右就没有了依靠。那会姥爷也是一身病,妈妈也需要去照顾姥爷。后来以至于每天也只能依附于她的哥哥生活。当时,她的哥哥也成家了。也可以想象她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场景。
当时供销社还是存在,且具有一定的性质。她的哥哥经营了一个镇上的供销社,妈妈也就给他们打杂。据妈妈说,她在那里工作了1年,每次到到饭点,都是去公共的食堂。我现在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舅舅不提供她饭。但是她也没有钱支付,以至于后来和我爸爸结婚后,我爸爸为她付了半年的生活费。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爸爸一有空就会去找我妈妈,包括后来姥爷去世,爸爸参加了葬礼,并随了大礼。再后来慢慢的发展,爸爸向妈妈求婚了。但是妈妈却没有任何立场。舅舅问她,你感觉怎么样?她回答,你们说行就行吧。
现在看来,妈妈当时是多么草率。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却不仔细斟酌。记得妈妈回忆说,我姑姥姥以家长的身份去看爸爸家。映像中,黑黢黢的俩孔窑洞,里面挤的4个人。真的太穷了。姑姥姥却没有看上。
妈妈娘家人只有姑姥姥,和舅舅他们了。估计当时想的是,赶快嫁出去算了,毕竟没有人愿意照顾她。也就是这样他们结婚了。
他们有爱情吗?或许有亦或没有。爸爸选妈妈,妈妈选爸爸,他们彼此快30年了。在我爸爸的眼里,虽然妈妈的缺点很多,但是妈妈却是为这个家贡献最多的。因为妈妈,所有生活的更随心所欲了。
后来听妈妈说爸爸,总是嫌弃我爸爸不好看。但我感觉我爸爸还是很好看的。
对了,现在我发现爸爸是一个特别抠的一个人。所以当时候追我妈妈把每个月的工资都花了。并为我妈妈负担生活费。很难想想当时爸爸的感受。或许因为爱吧。
现在重新回顾他们的爱情婚姻,我感觉更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爱情婚姻。朴实无华。就只是一句,在一起吗?扭扭捏捏的答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