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前江湾旅游区迎来了舒兰文工团送戏下乡。在东北,这个“戏”大多指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对搭档,男生嗓子已然沙哑,而且有点不在调上,行话叫荒腔走板。女演员让我眼前一亮,一招一式,尽显功力,正戏唱的是《劈山救母》,她无论演绎老者,还是二郎神的母亲,都神情投入,而且唱腔嘹亮。
第二对没唱正戏,小帽过后,简单唱了一段《杨八姐游春》的《要彩礼》选段,有些敷衍,优点是女演员形象较好,彩衣也比较漂亮,男演员的走场走得不错,传统手艺还在。
第三对的女演员唱的《洪月娥做梦》非常出色,和阎学晶老师神似。
而我要吐槽的是第四对,男演员上来唱的是一首流行歌曲,有点把迪吧的那套搬上了舞台,而东北地方戏的主要观众是年龄较大的人群,显然不合时宜。另外,两个人接下来唱小帽的时候,台步扭扭捏捏,明显基本功不够,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女演员居然玩起了伦理梗。
现在的二人转,都讲究绿色改良,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这种糟蹋二人转的行为,一是对职业对戏曲本身的侮辱,而是如果大型场合,很可能会让外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大打折扣,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传统二人转,发挥地方特色,而不是糟蹋艺术,抹黑艺术,抹黑东北的形象。
最后愿二人转艺术扎根东北,更好地推广和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