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详)

书评/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详)

作者: 鹿慕溪畔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0:17 被阅读0次

    公众号文章


    莫非老师著有《在永生里抛掷一个身影》一书,我反复阅读,受益多多,这里抛砖引玉写一写阅读的感受。一方面,阅读中的击节共鸣迫切欲与人分享;另一方面,向走在文字路上的同好们推荐,书中是过来人曾经的挣扎和跳脱,呼召与恩典相伴,看出上帝的心意在人身上的显现。


                  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

    ——读莫非《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

                            作者/贺丽

    今年文字营,休息间隙,我问莫非老师,几个城市转战后如何修整?她提到其中一项是静静地读一本属灵的书……

    不知您有否把一本属灵书作为日日灵修养料的习惯?老实说,我没有。我理解的灵修,就是读经、赞美、祷告和默想。

    于是,五月开始,尝试在常规灵修之外,加上阅读属灵书作为一项,感觉很好。进入六月,翻看《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卷首文章《在陌生的地方醒来》引我思索:确认自己所在之地,确认自己所尽本份。又深被莫非老师这句话抓住:“写这本小书,心中的感动,即希望能够成为某位基督徒作者的一本灵修书,日日案头相伴,成为点燃所献上之祭的香火。”独自在纸笔间游弋的我,急需要这样的给养。于是,这书就成为我本月的灵修良伴。

    书评/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详)

    望向淡雅黄色的封面,见右上方行书两列: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中间一条长长弧线,连接着作者“莫非”与经文“他的慈爱上及诸天,他的信实达到穹苍”,确有将今生的一个“我”抛掷于永世的上帝脚下之感。

    扉页是司布真言:“我恳求你,不要只为这个世代活,也要为将来活。如果可以,我愿透过永世投掷我的身影。”对于有志于过有意义人生的读者而言,“为将来活”是把人生够到永恒之中的非凡意义呀!

    嗯,开卷一定有益。那么,来吧。

    全书有五章:捆锁中的写作,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许一个阅读的人生,聆听大师,为基督教文学的创作注入一股活水。记录了作者于读、写、思中对生命意义的探问,对个人走上文字事奉路的回望,是作者内在世界的呈现。

    我以第一章切入分享,引君一起品读莫非老师于今世镌刻下的文字,看是什么使她这样一位半路拾笔的“门外汉”能苦心劳骨也矢志不移的写,凝视她愿意以今生有限生涯抛向“无涯”永恒的身影。

    从第一章“捆锁中的写作”起手,作者直面美的力量。她从“天地有大美”入题,起笔自然,以自家后山放眼,一派“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引读者一起欣赏天地之美,进而思考:上帝为何要创造美?因为美可以直接撞击人心。真理给人以振聋发聩、正襟危坐的感觉,美却是直抵人心。作为基督徒作者,如果心灵少了美的滋养,文字必然单一沉重。因此作为基督徒,不应该把“美”从生活中摒弃(当然也要警惕“恶之华”的诱惑)。这一部分结尾时,作者苦口婆心提醒我们,“当生活中忙得一点都容不下美时,人迟早会生病,不见得是肉体,更多的是心灵,盼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展出一套独特、健康的属灵生活美学。”

    我想,这是一位基督徒作者文字创作路上,除了纯正真理根基之外的重要补充吧。既然选择了笔枪纸弹的事奉,那么让文字具有直抵人心的美的力道,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常见的基督教文字,以刚硬的理性和深浓的说教,给人以无形的挤压和窒息感而言,是必要且急迫的提醒:我们的文字,不单有真和善,还要有美!

    接着的内容就“不从容”了:走在这条文字路上,心里打鼓,疑问海涌:从“怎么是我”到“为什么不帮我”,还有“我写的这些有用吗”……此起彼伏,路在何方。作者直面这些她曾走过的心路,疑惑在读经当中得到解释,大卫的故事给她极大的帮助:神有神的时间,如同花开有时。每一位战士,都经过披荆斩棘的训练。如此,就凭着信心,走吧!

    阅读中,时而有击节共鸣的快乐,时而有感同身受的泪目。文字在眼前静静地铺开,脑海里回放老师上课时娓娓道来、从容娴雅的姿容,两下合一,阅读的快乐、心灵的激荡充盈我心。

    比如,对自己写作能力的焦虑,几乎是每一个执笔人都有的,以致于想得到像武侠小说里的高人以掌触背传功一样,被打通经络,武术瞬间出神入化。理智当然知道不可能了,但欲速而达之的心情是确实的。在“厚积薄发”中,莫非老师以博览群书为药方,引你我从阅读起,延伸至写作。用“诚意和汗水”铺一条写作路,让快捷神功的玄想退场,这自然是正路。

    教会中,除了牧师这些专职传道人而外,我们这些显明在人前的“积极分子”,如同家里的长姐和大哥。家里有事,自然二话不说,一撸袖子就干,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我们很容易成为教会中重要的机动人员。久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祭坛”是哪里。即使“妾身不明”,也不耽误教会使用……书中关于基督徒的“定位”特别指出,用“灯台”比作我们的服事定位。耶稣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我都有自己的灯台,独特的一处。那么,怎么面对教会的需要呢?文章亦有中肯的建议:不是逐需要而行,而是逐呼召而行。这样过滤,保有对呼召的投入,如同主耶稣定意走向十架一样。

    我先生不擅写作,在他看来,写作真是一项神奇而了不起的本事,他常常一脸艳羡地说着自己写不出的痛苦。任我怎么讲自己写时的艰难、写出后的忐忑,他都不能理解的。他哪里知道,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有写作焦虑,都承受“难产”之痛。“难产”还好,终归要“产”。怕的是肚子里没有“货”,怎么产得出?还有的是构思若干,材料纷繁,常常要沉下来“出货”时,偏偏工作、家事缠身,心向往之,身陷于斯……真是在“捆锁中的写作”啊!

    想想看,于捆锁中事奉的仆人,保罗不是吗?他不但常常跋涉在旅途中,还被质疑、羞辱、鞭打和监禁。大卫不是吗?从他十五岁被膏立,直到三十岁才真正做了以色列的王,中间度过的,是颠沛流离的逃亡苦旅。只是他们不论得时不得时,总是写了,做了。对于视写作贵气、倚靠灵感的文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盼望有一个纯粹读与写的环境,哪知现实处处捆锁。惟有练就“无论得时不得时”也要写,才可行之久远。

    这大体是第一章的规模,细节更精彩,请您静读,定有收获。

    第二章的小标题,正是书名——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邀请同好一起分享发文,我简要呈现一二。

    莫非老师,一个在周围人眼里以稳扎稳打著称的人,竟然义无反顾辞职走入文字服事。面对呼召,渴慕中也有怀疑,坚持中也有心虚,从“怎么是我”到“原来如此”,她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这段路,沉寂很久,才有回响。这条路,放下理性,靠着信心顺服,颠覆中建立着,怀疑中清晰着。蒙召以来,尽力用忠心回应呼召,以勤勉弥补不足,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神的敬畏之心。她凝聚于软弱和伤口,饱含怜悯和爱,喂养着走上文字路蹒跚学步的小羊。

    第三章的“许一个阅读的人生”和第四章的“聆听大师”,都是作者提高眼界、深化内心的途径,这一部分有景仰之声,亦有借鉴之痕,还有惋惜之叹。行文间,理性的思辨卓然,感性抒怀亦令我感佩。

    第五章的“为基督教文学创作注入一股活水”中,既有俯身细查文化现象的忧思,又有对国内基督教文化荒原现状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莫非以及创文,以微小之力投入文化洪荒天地,好似一股活水汇入汪洋,也许缓慢,也许无声,但静水可深流,滴水可穿石——其异象与使命就在于此。

    这几个章节留给有心的你书写所感,期待天路之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鸣铮铮。

    这本《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虽然一个个似乎独立的话题,却被一个人的身影串联在一起。每个话题,几乎都会有莫非老师带着“诚意”的现身说法,暴露曾经的软弱,只为给犹豫的你我递一根手杖。于是,像我们这些自认为“拿不出手”的笔,从凝视莫非这个身影,看出什么是祂“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因此,邀请您一起拥此书相伴,走在文字的路上。

    ——这“莫非”是恩典?

    ——当然!

    既然如此,我也愿意在永生里抛掷一个身影,向光而去……

    书评/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在今世里凝视这个身影(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sm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