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云桌面大咖分享》,大家热情非常高,有图有真相,感谢嘉宾,感谢锐捷的同事,感谢UCD小伙伴,你们是我的原动力。
没有来现场的小伙伴,请听我图文解读,首先兴斌跟我们分享云桌面的场景和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1305/e381c9cdaba4ca5a.png)
邓霖跟我们分享,商业PC的变化,目前娱乐PC淡出人们视野,电脑就当成工具来做,PC看谁,就是看微软。邓霖给我们分享了微软的动作变化,这几年屏幕的变化,输入输出的变化趋势做了分析。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1305/7ff6e21c7db107ff.png)
刘璞跟我们倾心复盘智慧云课堂的经历,从2015年开始,云桌面所有小伙伴呕心之作,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1305/ada158b0d6ce8252.png)
以下总结来北研陈为耀,他说个人觉得对你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将收获传递给更多的同事。知识传递无止境,以下为为耀总结原文:
1. 产品背景
传统上云桌面的普教产品分为两类,大屏授课和电子书包。15年开始,云课堂作为行业内领先者,想退出一款引领产业的产品,于是开始构思“智慧云课堂”这款产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1305/ff3b3be671ed6ec3.png)
为了这款产品,云课堂事业部花费了大量心血:
l 差异化,定位上追求完全差异化,推出时无任何可比的竞品;
l 设计,选择国内三家公司,加利弗设计、洛可可设计、浪尖设计;
l 开发,集中了云课堂最好的开发资源;
l 用料,尽量使用了最好材料,如手写板使用的就是国内最顶尖的手写技术;
l 成本,也尽力的降成本,基本其他竞品产品没有区别;
l 销售预期,展会上出尽风头,有意向用户有一大摞。
然而结果却是叫卖不叫座,19年云课堂对这款产品的策略是“让其平滑、安稳地退市”……
2. 刘璞分析的原因
2.1 定位错误
早起的idea想做出一款面向主课场景,后来用户验证时发现我们现在国内的环境主课不适合这种产品,所以稍后定位收缩为录课场景。
但这时用户不买账了,他们认为录课需要录课产品就够了;
前期的定位错误,导致功能设计定位不清,有不少功能是面向主科授课,从而使一部分用户会认为这是面向主科授课的产品。
2.2 成本问题
在成本方面,云课堂用各种方式降低成本,每套出产成本3k,出货价4k多(包含了研发成本,服务器价格)。
然而由于产品完全差异化,没有竞品,让渠道觉得有很大的议价权,导致用户实际的价格接近1W,大部分用户无法接受。
2.3 系统过于复杂
一体化设计,软硬件结合,系统过于复杂,导致直接用户(授课老师)学习成本太高;
我们主课的老师,他们对计算机的认知弱,从传统的授课直接过度到这种计算机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上手难度很大。
3. 刘璞总结的经验
3.1 成本分析时重点是分析用户的获取成本
获取成本用户的获取成本包括用户到手的成本价。
还包括用户的使用成本,比如智慧云课堂需要教室安装防静电地板,使用的平板只能运行我司的系统,用户使用成本很高;
3.2 跨界需谨慎,包括业务上的跨界和技术域跨界
² 业务。对于云课堂的优势还是信息课教室,可以在这方面再做精,而不是跨到主课场景,这是智慧教室事业部的方向。
² 技术域。尽可能使用已掌握或是成熟的技术或方案进行用户验证,减少接触不熟悉的技术域;平时要对可能需要的技术域进行积累,方便技术评估和开发时的快速应用。
3.3 不要迷信设计,差异化贵多不在精
我们在这个产品中堆砌了很多差异点,如升降式屏幕、护眼功能等。但发现真正能让用户坐下来体验,用户后还能有较深印象的只有一个,桌面手写实时录入的功能。
在产品过程中如何设计出这样的让用户“哇”的差异点,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
3.4 要自己的品牌、软实力有充分认识
如果是苹果,它可能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供应链等软实力推出一款售价较高的产品,用户还可以接受;
然而像我们、锤子(TNT一体机)这样的公司如果想做出一款跨界的、颠覆的产品,则就需要把产品的预期做得低一些,做好只是概念机的准备,然而在我司目前的环境这样是不可能的。
分享会结束了,但是知识传递无止境,如果你愿意和我们分享或者希望我们UCD的小伙伴分享什么,欢迎留言或者私信。
最后感谢UCD小伙伴(先通、陈楠、晓彤、雪燕)的支持,分享会有你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