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同事发的微信,上幼儿园的儿子已经一分钟跳绳能跳近200个,惊叹之余又开始焦虑。
我立刻把视频给女儿看,神秘地问她:“你猜,这个小朋友一分钟跳绳能跳多少下?”
女儿表情平淡地说:“多少下?”
“你猜!” 我回答。
“200下?” 女儿漫不经心地说道。
“是的,厉不厉害! 幼儿园小朋友呢!” 我夸张地说道。
“哦,你给我看这个干嘛?”女儿警惕地问到。
“你一分钟能跳多少下?” 我关心的重点来了。
“170多。” 女儿依然平淡,但眉头已经有些紧皱了。
我刚想顺势教育一番: 你看人家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跳200个了,你要加油啊,你们中考体育要考跳绳的,只有平时能练到200个以上,才能保证中考跳绳万无一失啊!
话到嘴边还没说,老公开口了:“跳了170个, 挺不错的啊。中考满分多少个?”
女儿听到老爸的赞扬,情绪轻松了一些,她说:“170就是满分,我上次检测还断了几次,都跳到170多呢!”
老公笑容满面地说:“嗯嗯,跳绳没问题的,中考肯定满分,你现在就剩一个跑步了。”
听到这话,女儿的神情更松快了,她愉悦地说:“跑步我们也有在练的,我后面还要认真练,拼尽全力地跑,我不信我跑不进满分。”
老公回应道:“跑步也是有方法的,也不是往死里练,还是要持续练习,练耐力的。”
然后两人热烈的探讨了一下跑步的事情,女儿一副备受鼓舞,干劲十足的样子。
看了这整个过程,我突然有点明白了什么。
我的思维总是“担心”模式,不信任他人模式。虽然女儿能跳到170,我总是担心不够保险,会失误,还是应该跳得更好一些才安全。虽然女儿考得不错,我总是担心她是运气好,她的基础不扎实,她应该更努力一些,更拼搏些,多钻研难题,把漏洞补上。也许这源自于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我要补的是自己的漏。
而老公是信任模式,他信任孩子的能力,看得见孩子的进步,他的话能让孩子放松下来,内心自我成长的力量被激发出来。
起心动念不同,发出的气息就不同。我似乎也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我有时候苦口婆心的教导,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而爸爸四两拨千斤的几句话就让孩子很乐意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