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2020年的冬天是近几年最冷的冬天,而对于很多旅游从业者来说,感觉还没嗅到2020年夏天的味道就已经又入寒冬,不可谓不悲壮。
由于境外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倒逼原来国内一大批境外旅行社和批发商转型。但是从今年目前状况来看,转型并不成功。而一些原来传统国内组团社业务恢复也没有达到预期。
市场恢复有限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五一旅游市场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0%,国庆中秋假期旅游人次恢复了八成。但因国内目的地和资源较为分散,加上疫情催生新的旅游需求,比如主题游、周边短途、小包团、小众目的地等,导致原本就在国内布局不足的大量境外旅行社或供应商转型困难。国内几大重点上市旅游公司在8月后的股价一路狂泻也说明了市场对这些境外旅行社转型的担忧。同时很多国内的旅行社未能享受到这两次旅游市场复苏的红利,主要是面对消费行为的改变未能及时调整供需两端布局,进一步弱化了旅行社作为资源整合方案提供方的价值。
渠道扁平化
资源端开始寻求更多的渠道扁平化。上半年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冲击,也迫使很多知名资源方寻求直接对接客户的渠道,减少渠道中间层级。比如很多资源方利用平台直接面向顾客,甚至拓展待岗状态的导游或门店店长的私域流量,直接将资源投放到小区微信群内,客户直接拉到资源端,导致了很多旅行社客户流量大幅减少。很多门店即使开业了,一天之内也接触不到几名消费者。做批发业务的旅行社也突然发现分销渠道开始变窄,询单少或无询单。
政府纾困有限
虽然从两个重大旅游节点看旅游人次是在有序恢复,但其中也有政府的纾困政策的作用。而这部分纾困资源并没有多少投放到旅行社,而是更多的投放到了消费端,导致很多消费者直接到资源端直接消费。比如武汉开城后,很多景区实行了免费政策。这样的政策对武汉当地周边附带消费是有带动作用的,但对于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从业者来说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很多导游甚至只能自己买票到景区里给一些零散游客提供讲解,赚些生活费用。
境外环境
境外困局影响境内信心。原本稍微恢复的旅游产业,已然噤若寒蝉。近期天津和上海的境内疫情小幅反弹,虽然尚在可控范围内,但在线平台相关景点的门票和酒店退订直接反应了消费者的担忧,这种情况也为未来旅游恢复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尽管国内市场实际恢复并不如预期,但由于境外环境更差,也使得境外市场反而更看好中国国内市场,也对中国国内旅游业的恢复更为乐观。日本最大旅行社JTB公司近日就宣布,将陆续关闭百家门店,关店数量占到其日本国内门店总数的两成左右。而途牛等一些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却在今年三季度开始有明显的上涨,这说明境外资本对于中国旅游行业恢复仍保有信心。所以国内旅游行业环境在内外对比中显得忧中有喜。
目前为止旅游业困境尚未彻底解决,各旅行社仍在积极谋求新的生存之道。上半年的疫情已经使一部分从业者离去,留下的从业者也已经从卖特产卖水果的阶段转向实际旅游产品的更新转型阶段,比如聚焦定制游小包团,发力中高端产品,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运营成本等。老年团又重新成了各个从业者眼中的大蛋糕。毕竟光2019年中国老年人旅游消费金额就超过了5000亿元,人均消费在3000元左右。但因老年团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之前很多旅行社是有意避开的。不过我们仍需警惕市场内操作不规范的免费老人团。这类产品挂旅游的名义,行欺骗的勾当,对旅游业整体是有很大杀伤性的。若旅游从业者不能洁身自好,以免费名义吸引眼球,变相非法融资或卖价不等值的产品进行欺骗,那最终受伤的将是整个旅游行业。
市场在变,需求在变,而旅游人除了转变自身外,抱团取暖亦不可少。其实,还有一个多月2020年行将过去。在这个时候,各旅游从业者在供需以及渠道上互相抱团才能共同度过这个寒冬。寒冬已至,而明年国家是否对旅游行业还有相应的纾困政策尚不得知,故旅游从业者唯有利出一孔,同进退,方能静待行业全面复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