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书迷都熟悉这样的桥段:
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取得成就……
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
这种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获得超强能力的快感让人心驰神往!
正如现实场景中层出不穷的阅读技巧一样,往往趋之者众多,最后却又所获甚少。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想有深厚的“功力”需要经受长时间的磨炼。
正如李笑来老师在“得到”APP《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写道:
“只字不差地阅读,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与此同时,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里指的是读非虚构类书籍)
我的理解:当我遇到一本好书时,慢下来一点点读,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认知觉醒》书上有个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例子:
周岭老师读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时,他按照上面这段“只字不差”的阅读要求,把所有文章全部用键盘重敲一遍,包括文后重要的留言。
整整一年时间,每周4天,每天约2小时,周岭老师用心“读”完了“这本书”。
我受到极大触动,决定模仿周岭老师慢下来读《认知觉醒》这本书,逐字逐句读, 牢记“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这个成长权重比,把“改变”作为看这本书的唯一目标。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这种读书方式也产生过动摇,它真的有效吗?我最后真的能有超出预期的收获吗?
半年过去了,我现在可以笃信地给出答案:
我收获的是远超任何一本书的思考和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彻底改变了以往“知而不行”的状态,对“知行合一”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我愿意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一边读一边行动,把书中的方法论践行一遍,让我“把改变作为读书的最高标尺”这句话深信不疑。
我走过的这段读书旅程可以写出不少故事,比如每次我要动笔写文章时,都会有本能反应——《认知觉醒》书上有什么说法可以参考吗?
只要能关联,我就会立刻查阅书上相关章节,直到把大脑中模糊的想法和书上内容连接起来。
为何我要这样做呢?因为周岭老师告诉我: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了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从这段话中受益匪浅,因为它让我确确实实体验到了知识联结的妙处就在于大脑中源源不断冒出的想法,当我足够重视这些想法时,哪怕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我也会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结果我对《认知觉醒》书上反复强调的“伪触动”和“真触动”有了深刻体验,对知识关联有了深刻理解,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远不是文字可以表达的!
我最明显的改变在哪儿呢?比如写作的难度直线下降,我输出的能力明显增强。
而这又反过来促进我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二者之间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
再比如我对“耐心”一词的理解已经变成肌肉记忆,凡事都要“结硬寨,打呆仗”,我“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再也不急于求成,焦虑的情绪慢慢消失,最后的结果总是令我欣喜!
比如我今年戒掉了手机这个“大烟瘾”的过程,得益于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书中的真实分享,我只不过是反复看他的故事,然后“依葫芦画瓢”!
中间也出现过多次倒退和反复,但我深知只要有耐心,就能最终克服它!
比如每次我不想看书、想刷手机时,我允许自己“摆烂”看视频大半天,因为我知道摆脱心理疲劳需要转移注意力;
比如现在我写今天的打卡作业时,我会温和地和情绪脑对话:
“暂时忍耐一下,让我先把重要的事做完,之后会有专门的时间玩手机,想怎么玩都行!”
这种“后娱乐”的方式让我每次都能把完成重要任务后的享乐当作一种奖赏,奇迹般地离开了对手机的重度依赖。
李笑来老师说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你知道我认为大多数人学习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吗?绝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只字不差地阅读。”
我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因为有这段读书经历证明了“只字不差”的读好书能创造多大奇迹。
最后的话
李笑来老师的一段话曾经给过我莫大安慰,今天也把它分享给有缘的你——
“不用担心一字不差地阅读会影响效率。其实阅读理解速度就是建立在只字不差地阅读的习惯之上的,将来你的阅读理解的速度会增加的。
为什么?
因为你脑子里装的知识越来越多。所以,真正提高效率的是你的脑子当中装进来的知识是正确的、准确的、毫不含混的,于是,你将来在理解新的事物的时候,就会非常地快。但是如果你装进来的都是为了所谓高效的、囫囵吞枣的,那将来你就越来越理解不了新的知识。”
当我再次遇到一本好书时,会继续慢下来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