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归途,无事车中,窗外入暮,淡气升腾。
赋诗一首,取名《淡腾》。
早就买了的kindle,买到后就赋闲在了家中,该有5、6年未动了吧。由于,清明旅途较远,突然想到了无聊,就让无聊带上了kindle。这kindle本就是对付无聊用的,于是随便翻了翻,就翻到了这著名的《矛盾论》。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矛盾;这矛盾中就有这希望在各种无聊中寻找一些可以称得上不无聊的无聊。说实话,不是因为这无聊,我是决不会去看这么无聊的内容。当然,也不是因为这无聊读了《矛盾论》,也不会有此无聊之一文。
《矛盾论》,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了解;年轻点的该没我这么无聊吧?!有点年纪的应该还是知道的,因为在之前也算是很“著名”。之所以有此一文,是因为读到了《矛盾论》中的一句话,突然灵光一闪,感觉自己眼前晃过了一个淡淡的历史的幽灵。————或许,60年代的那场运动,早在这《矛盾论》刊印前就已经注定。《矛盾论》中这句话是这样的: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这段话大概是在五二年三月第一版《矛盾论》中讲【矛盾的普遍性】时讲的。按编录者介绍说该版本不是三七年最初的原版,而是收录入本版时作者做了删改和补充。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就感觉很特别,很奇怪。奇怪在哪里呢?是这段话的味道不对。有谁会皇皇高举了唯物论的旗帜跟你谈心?谈思想的矛盾与思想的斗争?这段谈心的气味,像极了60年代那场运动的灵魂。在《矛盾论》里,一看到这段话,就感觉可能是作者后来补充的。当时是旅途之中,不方便查资料;但,查过资料后,果然是原版没有的。
当然,仅这段话,不能就确证了一定和60年代那场运动相关。但,思想这东西就是这样,有呢?还是没有呢?它偏偏在一个特殊的合理的时间段里出现了蛛丝马迹。
如果说,当年在延安批判教条主义的时候,就有了这段内容,按说算是很合理的;因为,在那时,作者是刚与教条主义进行了思想斗争,在延安落脚后对前期思想做了一些总结,能理解到思想斗争这个事物,那是自然的。但,这个内容在该出现的时候没有出现,说明作者当时不是思想还比较内敛,就是真的没有深想这一层意思,或者就根本没读到过恩格斯讲过的此内容;而,这段内容是在五二年改版时被特别增加进来的,那可能就意味着,作者思想有了某些变化,并又读过一次反杜林论,导致认为这段内容很重要,比较符合五二年左右的作者矛盾的心态与矛盾的心境。
因此,该是52年左右,作者的心境才有了:(矛盾)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因为有此思想,才会有此行动。于是才可能有之后60年代的那场运动的发生(【矛盾就是运动】嘛,这可是《矛盾论》中引恩格斯的话哦)。
哦,原来是个连续剧呀!一场内心戏要30年才能成熟。之前在眼前晃了一下的幽灵,原来是历史内心【矛盾】的幽灵,这内心真的是很“矛盾”啊。
201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