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散文
李克富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李克富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2:01 被阅读3398次

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此感觉非彼感觉

我经常问学生:“什么是感觉?”多数人会自信满满地告诉我:“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听到这个答案,我会再追问:“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都是感觉吗?”

这个时候,那些不求甚解的学生会给予肯定的回答,而那些已经意识到这个定义存在问题的学生会发懵。只有少数肯动脑的学生能够回答:“不,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并不都是感觉,有时候可能是记忆。比如,我们回忆起了看到过的一种物体的颜色,虽然反映的是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但这种心理活动已不属于感觉而属于记忆。”

结论是: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却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这样的答案,似乎已经很完美了,因为教材上就是这样写的。可你是否想过,任何教材都受到时间的限制,过去认为是对的,现在却改变了认识,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教材已经过时了。比如,《精神病学》教材,既往将抑郁发作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现认为这是重度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部分抑郁发作患者并不具备。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新版的教材又是如何定义“感觉”的呢?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是这样说的:“我们将感觉(sensation)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

其实,这个简单的定义并不简单,更不好懂。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定义中有个并不简单的词:创造!

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也可能正是担心很多人会对这个定义做简单化的理解吧,人家作者特别强调:“请记住以下这一重要观点: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

但无论如何强调,这段话对诸多没有学过心理学或刚刚接触心理学的人都一时难以理解。

感觉有好坏之分?

我前几天应邀为某会议的与会者们做了一个心理讲座。一如往常,我仍然从“认识心理现象”讲起,问了一个问题:“当有人给你打电话时,那个叫手机响铃的声音,到底是存在于你的手机上还是你的大脑里?”

提问的时候,我故意把三个词语加重了语气:声音、手机、大脑。

答案很有意思。很多人理解不了:声音其实不是从手机上发出的,而是在自己的大脑里创造出来的。从你的手机里发出的叫声波,那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声音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要想理解诸如声音、色彩等心理现象——感觉,得首先知道:我们的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只能接受或理解神经信号。

为加深理解,不妨去读读苏东坡那首禅味十足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然后思考: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相信你会大有收获!

相关文章

  • 听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指上有琴声,何不于君指上听?

  • 【云山随诵之45】苏轼《琴声》

    琴声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小憩-诗文赏析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 一日一书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赏读: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

  • 《琴诗》

    《琴诗》 作者: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一肚子不合时宜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宋代〕琴诗 ...

  • 2022-11-24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从字...

  • 旅行随想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苏轼这首琴诗开...

网友评论

  • 魔法药水:感觉,得补上。😜光说话忘了拜年了!
  • 泰山丫丫:理解一点点❤😍
  • 老连Alian:没有感知到的,不一定不存在,刷新
  • 七月的简书:琴声不是人触摸琴弦,振动产生的吗,放在匣中没人去抚琴,自然不会😊有声音。脚尖也可以完成这个动作的,任何部位能让琴响,但是封上耳朵哪个也听不见。可是有时幻听又是怎么来的呢?不明白的太多,今天补补补。
  • 兔莴苣:彻底颠覆认知,我觉得有点晃神儿🙃
  • 晋春77:看完此篇文章,忽然一句话涌上心头,那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外界的一切幻像来自内心世界的整合。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观点,与事本身无关,只与接触的人有关,或许这就是千人千面吧。
  • 兔莴苣:反复读了老师这篇文章我对感觉的定义又明白了一些。才弄清楚为什么色彩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外部世界;声音不是物理现象,只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颜色和声音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创造出来的。只是我还举不出例子来说明。
  • 猫猫在路上:最好的感觉所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还有时候我们恨不得生命中的另一半,无需你欲言又止就能懂你😬
  • 猫猫在路上:最好的感觉所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还有时候我们恨不得生命中的另一半,甚至无需你欲言又止就能懂你并做出回应😂
  • 怒放的叶子: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和合而成,要听到琴声,需要有一把琴,一只手,一个能听到声音的人,诸多因素和合,才能成就美妙的琴声。也因此,一切和合之物皆无常,撤掉其中任一元素,便无法呈现琴声。从这个角度讲,何为客观,何为主观,何为心理?任何一种知,所具备的解释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才有不断完善更迭的可能,而心理学也还在路上。
  • 穆占叶1:自从学了几首古琴曲子,更加深了对这首琴诗的理解。同样的琴,同样是我的手,今天和前一天弹同一首曲子,因为心情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最终弹奏的声音相差很大。相由心生,声音这个“相”就是心(古时思考的心即大脑)生(创造)出来的。
  • 上X青: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心与心的聆听,最好的感觉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 afecc44edfa6:重新认识你的大脑!
  • 聆心2016:在真空里弹琴又会如何呢?
  • 付海霞_3107: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 c2bfe4be48f2:琴声与心发生共鸣,才能感受琴声的美妙,所以要用心弹琴用心听。
  • 怡然风轻:当我们说“我感觉”的时候,说的是自己的事儿,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东西,不仅跟别人无关,跟那个被感觉的事物本身也没有关系。
    那个事物,“就在那里,就在那里!”
    而感觉,在我心里。
  • 刘丽囡:老师
  • 衡润心怡:最好的感觉
    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心有灵犀不点就通
    我咋感觉老师都如此如此辛苦努力的为我点拨心理学知识了我还是很不通啊,愧对老师呢!
  • 千江的月:苏东坡的《琴诗》完美地诠释了声音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真怀疑他老人家是一位心理学家: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 1ac0870619fa:这篇文章是对“ 许又新教授所指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个别物理属性的反映”,这个说法不正确,与事实不符合”帮助理解
  • 陶然_0e27:凡所有相,皆是空相
  • 窦泽燕:感觉是创造出来的,是能够启动初期体验的
  • 唐铭含: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你感知到的究竟是什么?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同样的刺激落入不同的感觉处理系统,在大脑中产生的认知是不同的,据我所知就知道有人听所有的音乐都是噪音,而“充耳不闻”能否看做是大脑对刺激提高的阈限而忽略不见。于是不评价的中立态度,才能更好的去体验他人对同样事件的不同感知吧
  • 心语花香:傍晚看见天边的云霞,有的红有的黄,有的半紫半红,有的半灰半白,,,,,,真的是五彩斑斓,可是太阳一落山就什么都没有了。刚才的美丽景象也不见了。从物理学上,我知道是光的折射,产生了这奇丽的景象。其实不只是云霞,自然界的许多色彩,不过是不同的物体形成光波的不同,给人的不同感觉。

    声音也是如此,物理学上,只是声波的震动。我们听到的声音本身就是感受器换能作用的结果。甚至各种声音的意义也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比如有一次我们坐听声音编故事活动,同样一阵脚步声,有的听了想到犯罪分子感到害怕,有的听了想到亲人回家,觉得高兴。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我们的感知却不是必然的存在。这让我觉得佛家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是对大千世界的具象描述,站在这个角度,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情现在全都释然了。

    作者:心语花香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f500b992680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 248c6a5b969b:琴声由心而来入心而去
  • Z沙漠胡杨:由此即可以理解,为何同样的琴声,有人听起来是悦音,有人听起来是噪音。
  • 当下宁静: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手指弹动琴弦产生声波,声波经由感觉过程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最终产生琴声。

    琴声由弹奏者心中发出,由听者大脑接收。
  • 9adfcb9f8007:号称一个心理医生,最主要的是治病救人,光凭几篇文章就愚弄愿意相信你的纯善读者,还是把你的精力放在精进自己的专业吧,少治傻几个病人,比写几篇摘录的文章更有宜社会!
  • yy点点: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流动的温暖:思维变了,就都变了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色彩,声音都是外界刺激进入感觉器官之后,自己创造出来的。
    比如小时候听老人说你看小谁穿的水红褂子,可是我觉得那不就是红不拉几的吗?为啥叫水红?
    我到现在也不理解,也不知道水红是啥颜色。😡水红是别人创造的,我不知道很正常。
    说不定我说的柿黄也只有我自己懂,别人完全不知所云。
    颜色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 墨者田宥:对焦虑症患者和暴躁症患者大有用处
  • 王振法:声音其实不是从手机上发出的,而是在自己的大脑里创造出来的。从你的手机里发出的叫声波,那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声音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要想理解诸如声音、色彩等心理现象——感觉,得首先知道:我们的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只能接受或理解神经信号。补了一堂生物课:smile::smile:
  • 落子秋:额,思索中……
  • 清晓视野: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https://www.jianshu.com/p/9a844556f07c

本文标题:李克富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x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