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作者: 心中的诗远方的你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23:26 被阅读0次

    原文

          问楛(ku)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gu,失明)。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释文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感悟

        荀子挑学生!这一点比不上他的老师孔子,不管做到没有,总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一可以理解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无论如何,孔子是尊重求教者的,而荀子则将求教者划分了很多层次,更注重对方的层次与自己的水平是否匹配。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荀子教学生是为了扬名立万或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本身得以提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xz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