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作者: 心中的诗远方的你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23:26 被阅读0次

原文

      问楛(ku)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gu,失明)。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释文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感悟

    荀子挑学生!这一点比不上他的老师孔子,不管做到没有,总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一可以理解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无论如何,孔子是尊重求教者的,而荀子则将求教者划分了很多层次,更注重对方的层次与自己的水平是否匹配。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荀子教学生是为了扬名立万或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本身得以提高。

相关文章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原文 问楛(ku)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六

    原文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一

    原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ru)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

    原文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五

    原文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二

    原文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三

    原文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

  • 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八

    荀子继承了儒家的哪些衣钵?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还不乏惊喜:先秦儒家的三个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皆是山东...

  • 水晶夜讀《勸學》之六

    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u)。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

  • 水晶夜讀《勸學》之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晶夜讀《勸學》之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xz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