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盛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小令的作者马致远其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4470dee818e1288d.jpg)
马致远生于1250年,卒于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果然是不同凡响的马致远啊!
这首小令的确是短啊!一首小令,短短五句,屈指算来只有28个字。如此小体量的文字,却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诗意浓郁的绝妙秋景。
《天净沙.秋思》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虽是小令却味如橄榄,越品越醇。
它又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品。虽是小品,却意境无限深远辽阔,它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
但是要说到“秋思之祖”,难免不让人疑惑。古往今来,咏秋、叹秋、颂秋、赏秋的名篇佳作,那可谓是层出不穷,为什么独独这首小令能够摘此桂冠呢?
细想起来也不足为奇,中国自古就有“以一当十”之说,只要读过这首小令,就会发现《天净沙.秋思》不仅有着极强的语言密度,更具有一般诗作词作说不具有的艺术张力。
也就是说,同样的字,它可以让若干的艺术意象纷纷呈现,并赋予千种想象,万般感受。
“孤藤 老树 昏鸦”,仅仅只有六个字,就为读者呈现出三个意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b7c6ad6bbff3c916.jpg)
接下来的“小桥 流水 人家”,又是三个意象。
更为叫绝的是“古道 西风 瘦马”。这三个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写古老的驿道,主人公不是在家园附近的田间小径上从容漫步,而是在远离家乡的古驿道上长途奔波。
“西风”既点明了眼下正是深秋时令,又使环境顿增萧瑟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渲染出游子旅途的艰辛和心境的凄凉。
当一匹瘦马出现在读者眼前,仿佛是异峰突起,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疲惫不堪的羁旅游子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972b92f8d2e0f863.jpg)
以上三句一共只有18个字,就让我们有目不暇接之感。我们的作者也真是惜墨如金啊!他有高超的语言技巧,瞬间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三组小景。
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小景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秋色佳景图”。寥寥数语,深得唐诗精华,令人节节赞叹、回味无穷,成为“秋思之祖”,世代流传不衰。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全篇的结尾,也是全篇的诗眼。它虽然只有十个字,却凝聚着主人公复杂深沉的感情——
离乡背井的酸楚,
旅途奔波的凄苦,
身世艰辛的叹息,
前途无望的感伤,
人生苦短的悲凉。
我们读起来揪人心肺,令人百感交集。而这些与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年轻时有“左国心,拿云手”的远大政治抱负,但是一直没能实现。
在经过了“20年的漂泊生涯”之后,马致远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产生了退隐林泉的念头。他希望过一种“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再加之怀才不遇的哀怨,使《天净沙.秋思》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悲剧的美感。
作为剧作家和散曲家的马致远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蒙太奇”大师 ,短短28个字的《天净沙.秋思》,字字句句都是极为经典的镜头语言,具有极强画面感。
我们在阅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仿佛正随着这位蒙太奇大师,穿过浩淼的时空,让800多年前的景观在我们的面前依次呈现。
如果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马致远,他还是一位意识流的高手。他打破了古文中虚词实词的惯用手法,有机地组织起各种艺术意象,依次地闪烁。
马致远还是一位调遣文字方队的将军。有限的文字经过他的排兵布阵,每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经过他的谋篇布局,全篇下来,有一种遥想万千、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574f611120668014.jpg)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f3f5775328f6c2ac.jpg)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08f847c0ddab7abd.jpg)
我们可以闭眼想象这样的一幅动图画面——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的老树,飒飒的西风吹得它瑟瑟发抖。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6b99b413207d41df.jpg)
道是荒凉的古道,被西风扬起阵阵尘土,马是瘦马,驮着孤零零的我飘零在天涯海角。面对如此萧瑟的秋色,怎不让人愁肝断肠呢?
在这样的暮色中,在这样萧瑟的季节里,我这个远方的游子啊徘徊在漫漫的古道上。
文学史论家在论及“汉 唐 宋 元”朝代的文学成就时,常常会用八个字来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翻开浩瀚的文学史,不难看出元曲不仅是元代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同时代表了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散曲也叫小令,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
作者善于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呈现出饱满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经问世就成了他的代表作,从问世至今在800多年的漫长时光里,历代文人雅士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都在诠释着这首经典,丰满着这首经典,使它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7d3829628a175063.jpg)
它入乐,乐曲显得意境深远;
它入剧,剧情就充满诗情画意;
它入文,文章尽显高雅深邃;
它入画,丹青更显清新脱俗。
即便是在信息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对这首经典的现代解读。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