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以前就看到这一本书,当时就特别震撼,立即买了下来,爱不释手,反复阅读,屡次品味!
这本书是哲学孙正聿老先生所著的《人生哲学读本》,他老人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当代我们普遍的几个人生困惑: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人如何成为人?人的目标是什么?
先说第一个,人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世界,这正常人都知道,包括动物,它们也感知得到,但仅此而已。
但有一个世界,可能是动物没有的,就算有,也是初级/简单的,那就是精神世界,它分几层,浅层的表象,稍深的想象,最深的抽象,也即思想。表象就是直接反映真实世界实体对象,想象是重新组合实体对象,抽象是概括同类/相似实体对象。比如,你第一次看到一个苹果,红红的/圆圆的,一个大概的轮廓就记在你的脑海里了,这时算表象;下次,你就算没见到苹果,别人说起,你就会想起苹果的样子,可认想象;过后,你见过无数次苹果,摸过了,吃过了,就会总结出苹果的基本特征,抽象出大家都在叫的名称“苹果”,掌握了本质,就指思想。
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世界,比如神话/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这个世界一般不是人人都会有的,很少人会有,就算有,也是非常低级的。因为文化世界是需要学习/实践的,你没有受过教育,不去读书,是不会轻易体会/了解的。这个世界,是我们创造的,也通过它,我们去了解/把握/创造其他层次世界,包括它本身。
看来,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活着是有趣的/有料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如何去享有/实践这样的世界,成为人呢?
第一呢,了解“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与我们的关系。“我”是无数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我们”是抽象出的一个集体,小至是一家子,中至一家族,大至一民族/一国家;“我”是“我们”的一小小份子,“我们”是“我”的一大大集体,“我”离不开“我们”,“我们”离开无数个“我”,就无意义。因此,“我”依附“我们”,“我们”要服务绝大多数的“我”。
第二呢,我们要认识到“我”(或“我们”)与历史的关系。历史是“我们”的过去,要继承;但“我们”除了现在,还要将来,就需要超越/创新。
第三呢,我们要“社会化”/“历史化”,就通过教育,学习社会的规范/历史的习俗,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历史”的人。
第四呢,除了我们认识世界规则,服从社会秩序,还要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所以,我真实层面,们应该去学习科学/认识科学/应用科学;文化层面,我们一般应该去了解一下一些艺术,并能欣赏,最好能独立创作。
成为“人”这样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就要经过漫长/反复/多维的学习/修炼,谈何容易,聊以共勉!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追求了,也是目的。
我们追求的起点,应该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吧,马洛斯需求论提出五个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层次越低,需求越强烈,但越没成就感;层次越高,需求越次要,但越有成就感。
每天拆本书吧(001):人生哲学那追求的中点,可以认为是实现个人价值,个人价值有大有小,为家的就小,为国的就大,为人类更大,为整个宇宙,最大了;个人价值,还分发明/改善物质技术,创新/重组社会制度,提出/纠正精神的思想。
终点就是理想/信仰。理想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要紧的是和谐。信仰就是要处理好信念的标准与个人的选择,不能让标准绑架了选择,也不要让选择失去了标准。没有标准的选择,人就会思想混乱;没有选择的标准,人就会观念死板。
好,这就是我的贱解;行,若你读后恭听你的高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