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剑而起”,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把剑呢?这把剑的存在是不是合理,该不该出现,为什么要出现这把剑呢?首先讲,合理不合理,按照秦国的法制,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同时《唐雎不辱使命》中那个强国之主秦王,正是几年前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大难不死的秦王赢政,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在朝堂上出现这把剑。要解决这个最大的意外,我们不妨先看看强大的秦国和秦王为什么会屈服于一个弱国的小小使臣。首先我们先看看课文中的秦国和秦王。秦王要用五百里地交换只有五十里的安陵显然是个骗局。你看,换地这么大的事,秦王竟然自己都不出动,只派个使者来和安陵君说,可见秦王根本不把安陵国放在眼里。而且说话的语气用了一个“其许”,意思是:一定要答应,而安陵君回答:委婉地说“甚善”,也进一步说明他的无可奈何。接下来,秦王见到唐雎,直接说“君逆寡人者”。很明显此时秦王已把安陵国当成自己的,安陵君只是不听话的臣子。听到唐雎的辩解,秦王甚至直接用:“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面对这样的性命威胁,唐雎反而以“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反驳之,并列举三个不惜牺性生命侠客,誓言自己将成为第四个。但也正是这“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言辞不仅把秦王逼到了绝境,更是把唐瞧逼到了拼命的境地。文章读到这时候: 如果没有更强大而有说服力的行动或合理的事态发展来支持唐睢的语言,那么这个故事从情节和情感逻辑上都说不过去。所以这时必须要出现一把剑支持唐睢完成“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这个使命。因此,文章写“伏剑而起”这四个字。所以,虽然在历史上也许没有这把剑,但唐雎的语言之剑力量无限。唐睢的个人精神光芒熠熠生辉、锋芒无比。可以说唐雎这把剑,在历史上到底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唐睢即使手中无剑,但心中有剑,那是一把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之剑,是一把与秦王斗争到底不辱使命的责任之剑,更是面对秦王淫威不屈服的勇气与智慧之剑,正是这无形之剑刺中了秦王的要害。所以,这把剑也可以看作是人们同情弱小,崇尚侠义英雄的情感之剑,是唐雎为实现个人价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舍身取义之剑。我们说这把剑是包括“唐睢”在内的无数英雄的化身,它传达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亮剑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