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赛在元春的眼皮底下悄悄的开始了。
一个人要写四首诗,太难为宝玉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任务还没完成,宝玉急的满头大汗。他姐姐元春一辈子就回来一趟,这么特殊的场合,宝玉不想在众人面前出丑,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姐姐,他不想让姐姐带着失望回去。
黛玉和宝钗看在眼里,她们坐不住了,要不帮帮他吧。
宝钗先出手,她一眼瞥见宝玉的第三首诗写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趁众人不注意,她悄悄的提醒宝玉:“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你宝钗不是来帮倒忙的吧,任务都快完不成了,谁还有功夫计较这一个字!宝玉擦了擦满头的汗,有点不情愿:“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宝钗:“你只把‘绿玉’的 ‘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宝玉不想改,他随口敷衍了一句:“绿蜡可有出处?”
宝钗依然不依不饶:“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宝姐姐啊,留给宝玉的时间不多了,你赶紧把重点说完不就行了,还东拉西扯夹杂一堆废话浪费宝玉的时间,你是不是故意要害宝玉完不成任务?
宝玉这下服气了:“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夸的挺肉麻的,仔细琢磨琢磨,味道不太对,怎么感觉像是在讥讽宝钗多管闲事呢,难道宝玉对宝钗的帮忙有意见?
宝钗呢,还在唧唧歪歪个没完:“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又说了一堆废话浪费宝玉宝贵的时间,宝玉无语了,有宝钗这样的队友,宝玉想死的心都有了。
还好宝玉还有个靠谱的队友——黛玉。她本来卯足了劲想要来个一鸣惊人,将众人压倒。不要以为是黛玉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作祟,黛玉没这么浅薄,她希望自己的表现足够出色,让元春对她另眼相看,这其中自有她的打算。
荣升皇妃后,荣国府的前途背负在了元春身上,她对荣国府已经有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自然而然的,在宝玉的婚姻上,元春有了非常大的话语权。如果黛玉能够打动元春,得到元春的支持,她和宝玉的婚姻将不再有阻碍。存着这个念头,黛玉斗志满满。
黛玉不知道元春在考察她,不过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对黛玉来说都一样。重点是,她必须全力以赴,以博得这位重量级人物的好感,为她和宝玉的婚姻开绿灯。
没想到元春只要求每人写一首诗,黛玉空有一身的本领,也不可能在一首诗上全部展现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它了,黛玉的心思转到宝玉身上,帮助宝玉,不让宝玉出丑成了黛玉的头等大事。
她悄悄问宝玉:“可都有了?”还是黛玉体贴人,她担心宝玉完不成任务,黛玉不希望心上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不像宝钗,莫名其妙的为了一个字和宝玉纠缠半天,白白浪费宝玉的时间。
宝玉:“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
黛玉:“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想出了办法赶紧告诉宝玉,不多说一句废话,不浪费宝玉的时间,这才是真心想要帮忙的。
黛玉略一思索,就有了一首。你看看,这就叫才华横溢,像自来水一样,一拧水龙头就哗哗往外流。她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宝玉跟前。
宝玉展开一看,太棒了,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太好了,这下不用发愁了,宝玉恭恭敬敬的把所有的诗誊写好呈上。
元春逐一看来,都不错,特别是《杏帘在望》,写的太棒了。棒到什么程度?棒到元春竟然将自己赐名的“浣葛山庄”又改回去了,改回到原来宝玉提的“稻香村”,足见她对这首诗的推崇。
附加赛结束了,这一回合是背着元春比的,这可是在作弊,哪敢让元春知道,难道还要让元春点评一下谁的作弊水平高?既然元春不知道附加赛,比赛结果就只有前两个回合的总比分,平局。
元春随后颁布了比赛结果,她临走前颁下赐礼,宝黛钗三人是一样的,没有表现出倾向性。
不过,当时不知道,并不表示永远不知道。
三个月后在端午前夕,元春忽然发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信号,明白的宣示她在黛玉和宝钗之间作出了选择。这就奇怪了,三人就元宵节见了一次面,也没其它机会见面了,当时元春没有表现出倾向性。为什么几个月后元春突然改变了态度?
问题就出在附加赛上。
元春当时被蒙在鼓里。回宫后,她很快知道了这场附加赛的经过,有人向她做了报告,根据报告,元春得出了结论,薛林二人终于在附加赛决出了胜负。
先不提结论,再回到元宵节那一天,看看黛玉和宝钗附加赛较量的关键点是什么。
先说宝钗,她不依不饶的要宝玉将绿玉改成绿蜡,理由相当有说服力,元春不喜欢绿玉,小样,娘娘的意思都不当一回事,是不是想搞对抗?有件事宝钗好像忘了,或者她根本不关心,宝玉是喜欢绿玉还是绿蜡?也是啊,自己喜欢不喜欢算得了什么,元春的好恶才是头等大事。宝钗的行事风格暴露无遗,一切按领导的意志行事,为了博得领导的好感,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去做那些阿谀奉承的事。
再看黛玉。元春赐名“浣葛山庄”,她希望写出的诗要紧扣“浣葛”这个主题。这够扯蛋的,那地方明明是村舍的仿建,和“浣葛”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叫“稻香”才是最贴切的。黛玉没有听从元春的要求,坚持按实际情况来,她写的诗依然以“稻香”为主题。为了拍领导马屁就歪曲事实,把“稻香”瞎掰成“浣葛”,这种事黛玉做不出来,她有她的原则,哪怕为此惹得领导不开心也绝不放弃。
黛玉当时胜利了,她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诗写的太好了,硬生生逼得元春把“浣葛山庄”改回“稻香村”。
黛玉和宝钗,二人的才华和容貌不相上下,处世之道却截然相反。问题抛给元春,她倾向于谁呢?在端午节前,元春给出了答案。
元春的答案先卖个关子,到第八章揭晓。这里继续探究,宝玉倾向于谁呢?宝玉没有藏着掖着,在和薛林二人的互动中,立场鲜明的给出了答案。
先看对宝钗的态度。宝钗的提醒是那么的善解人意,好像嘲笑宝玉是个粗心大意的小马虎。开玩笑,宝玉可是元春的亲弟弟,姐姐的意思宝玉会不了解?可宝玉坚持用他喜欢的“玉”字,他不愿仅仅为了讨好元春,就改了自己所喜欢的“玉”字,这么做太恶心了,宝玉很反感这种行为。
宝玉对宝钗的提醒很有意见,当着众人的面,又没办法把宝钗怼回去,就敷衍说想不出什么典故来。宝钗不依不饶,连改的字都帮他想好了。宝玉不愿屈服,他继续抵抗着,问宝钗“绿蜡”是否有出处,这已是很强烈的暗示,暗示宝钗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呵呵,宝钗是为了你宝玉吗?这可是难得的向元春拍马屁的机会,她怎么可能错过?为了拍元春的马屁,宝钗不关心宝玉能不能完成任务,会不会出丑,她根本不理会宝玉的暗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依不饶的在这个字上纠缠,提供了出处逼着宝玉改,并来了句“你都忘了不成”,好一句点睛之笔,一下子点出宝玉的内心世界,这么简单一句唐诗,宝玉怎么可能忘记,一次次找借口不就是不愿意改这个字嘛。
宝玉屈服了,他不得不屈服。怕他不改,宝钗一开始就把大帽子压下来,不改就是和元春“争驰”了。这顶帽子够吓人,压得宝玉无法明着怼宝钗,他只能一次次的搞软对抗。终于,宝玉屈服了。表面上是屈服了,宝玉这口气却咽不下去,他忍不住嘲讽宝钗说,以后管她叫师父,不叫姐姐了。
宝钗成功了,她得到了元春的肯定,却失去了宝玉对她的好感,两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渐行渐远。
再来看对黛玉的态度。元春把“稻香村”改为“浣葛山庄”,改的是不伦不类,那一处景点本就是村舍的仿建,叫“稻香村”是名副其实,和什么“浣葛”什么“山庄”完全搭不上边。
名字改了,宝玉卡壳了,他就这一首诗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吗?恐怕还是内心的抗拒吧,不愿意歪曲事实按元春的意思写。
不希望心上人完不成任务,不希望心上人当众出丑,黛玉出手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照道理,黛玉写的诗就得符合题意,往“浣葛山庄”上靠。可黛玉没有这么做,她不愿为了巴结领导就歪曲事实,还是坚持以“稻香村”为主题写了这么一首诗,不唯上,只唯实,关键时刻,黛玉守住了她的底线,没有做有损于她人格的事。
看了黛玉的诗,宝玉立刻接纳,他不知道这首诗离题了吗?他不知道这首诗有可能惹得元春不高兴吗?他当然知道,可他依然呈了上去。
在宝玉心里,正确的就要坚持,哪怕惹得领导不高兴也绝不动摇。黛玉没有让宝玉失望,她不肯歪曲事实,守住了她的底线。
这身傲骨,虽然元春不喜欢,却是宝玉最敬佩的。
(元春的选择到第八章讲,接下来三章讲述黛玉和宝钗,宝玉和黛玉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