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鱼苗写作训练营基础班4期
【2组A08】不看《谁才是你真正的贵人?》会让你错过什么?

【2组A08】不看《谁才是你真正的贵人?》会让你错过什么?

作者: 咨询师赵忻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16:48 被阅读14次

    史蒂芬·平克说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公众号“十点读书”在前天头条推送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谁才是你真正的贵人?》,阅读量十万+。

    刚点击进去,看了个开头就已明了作者的观点,但还是让人忍不住通读全文,并在结束之后意犹未尽,转发给困顿中的年轻人。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该文为何成为爆款。

    1、标题

    试想,你走在环境嘈杂,人流密集的集市,但心中有一个特别的想法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句话应该怎样喊出来?

    在争抢注意力的时代,想写出一个好标题,就好像身处这样一个场景。

    新媒体写作,标题决定了读者会不会点进去,而文章的内容决定读者会不会留下来。

    该文用“谁才是你真正的贵人?”这样一个问句作为标题,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阅读诉求,即一个普遍的内在的人性:想成功,想有人帮我成功。不会有人觉得这篇文章与我无关。

    此外,这句话通俗意懂,认知成本低,问句的形式,制造悬念,给人一个痛点,但又不直接说起解决方案,但让人感觉文中有应该有解决方法,不看的话似乎会产生损失。

    2、结构与内容

    当然,只有一个好标题是不够的,纯粹的标题党会透支读者的信任。怎样让读者饶有兴致地把文章读完?

    该文是这样操作行文节奏的。

    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一提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李嘉诚曾说过这样一句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人生的成长,靠的不是别人,关键是在于自己。

    在行文过程中,采用范畴结构法,把非线性的观点,线性地展开给读者,在一个的范畴内采用不同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用了“2 句名言+3个故事”的方法。2句名言的发声者份量都很重,一位是开头的李嘉诚,一位是结尾的巴菲特。3个故事包括佛主跪拜自己、著名的电影《千与千寻》、及身边人姑父的故事个个发人深省。

    可以说,这几个故事都会让读者在看到时产生一股心流。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点:设悬念、给代入、有反转。

    3、用户角度

    该文从两个维度来建立用户角度:满足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适应读者的阅读场景。

    用户需要一篇文章,是需要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自我表达的需求。好奇心就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自我表达就是这篇文章帮我表达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人们不会太关心与他们无关的事。让人们有阅读动机的文章通常是与其高度相关,让他高度认同的。也就是自我表达的意思。

    回到该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这里的“其他人”通常有两种人,即贵人或小人。

    我们都希望没有小人拦路,而有贵人相助。这要怎么做到呢?点开来看看吧。

    理解了阅读动机,还要了解阅读场景。在碎片化的阅读场景中,读者能有耐心从头至尾看完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满足了二个原则:一是表达克制,避免冗长;二是多给刺激点。

    首先,全文整体不长,千字左右。3个故事都非常经典,发人深省,没有拖沓。

    另外,设计了3处刺激点。

    一是该文的核心观点:自己是最大的贵人。

    二是3个故事都带着刺激点;佛主跪求自己,千寻从一个笨拙,任性、胆怯的小女孩儿,变成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姑父未起家时,借钱借不到,发达时亲戚人人伸手助一把。这也是典型的马太效应的现实版。

    三是头尾两名金名总结,即便读者忘记了文章大部分的内容,带走的金句也足以让人感觉到阅读的冲击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组A08】不看《谁才是你真正的贵人?》会让你错过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fe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