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温铁军团队所推出的一系列著作。正是这些考察记录详实,讲述角度现实,又颇具理论创新,不落于当时主流利益群体话语的理论研究和故事讲述,让我在从青年走向中年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宏观思维。
书中的去依附讲的是国家层面去依附的过程。它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主要讲了建国初期在我国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团结群众,依靠人民物资的支持,打退了各种私人资本试图做空我国主要城市、牟取暴利的故事。
与之对应是建国前,国民党政府将经济主权依附于美国(主要表现为货币发行的基础为所持有的美元),而最终失去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加速了政权的消亡。
后发国家,特别是大多与前宗主国谈判而独立的国家,多多少少都会让渡经济主权来换取独立。而让渡的这部分经济主权,会使得原宗主国得以“经济殖民”该国家,并使该国家陷入“发展陷阱”。
去依附代表着要短时间内支付一大笔依附成本,继续依附即意味着要在长时间内支付依附成本,不过每次支付的金额相比较去依附会小很多。而且依附过程中,会因为依附红利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控该国话语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会千方百计阻止或延缓去依附。
好在我们国家是依靠暴力武装夺取政权的国家,国家成立之初,我们的主权是完整的。而且战争时期所培养的群众动员能力,使得我们可以调动绝大多数人来打赢建国后的这场经济保卫战。
这时我们去依附所依靠的人民主体就出场了,他就是占当时全国主要人口的农民。建国初期,正是从无数农民处调集来的各种物资,帮助国家打退了私人资本。后来我们因为重工业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前苏联。当国家领导人坚持主权独立,断了这种依附关系后,也主要是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广大农民支持,偿还对苏联的债务,并且继续供养已经形成的重工业体系。
有人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人民,他只看到眼前的一个一个的人。当我读到宏观视角上的农民救中国的具体故事讲述时,我不由得看到了人民,我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并且开始找到作为个人,努力生活、积极生产、支援国家的重要意义。
去依附的过程,就个人层面来说,给我更多的启发是,首先获得自己精神上的去依附。即构建属于个人的精神主体。在从农村家庭中一路走来,乃至上大学,直到走上工作的过程中,我在接受各种新的观点、思想,而且深受社会上主要存在着的功利思维影响。迷信权威,凡事从利益较量出发。
再之后,看到农民的力量后,也开始相信个人的力量。开始静下心,认真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自己实际生活获得的各种一手资料中,去建构自己的精神主体,发展和联系一个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当然,在自己脱离功利体系的初期也是要支付一笔不小的成本,既有时间上的,也有金钱上的。不过这些都是值得的,当精神上去依附后,慢慢会找到适合自己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也能抓住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
生产力已经如此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个精神独立,并且有一技之长的人,生存下去并实现价值,不应当是一件难的事。但如果它确实普遍发生了,那说明“鬼子”再一次打到了我们家门口。而我们应当也只能团结起来,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2024年7月20日写于广州
重庆巴南鱼池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