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断断续续读了许久的书,由于之间隔了一个暑假,纸质书的厚重使得我抛弃了下部的序曲,时隔三个月重新接触了这本书,惊奇的是丝毫没有任何卡顿之感,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而对某个人物感到陌生与茫然,因为上部的铺垫,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6053419/62281d658f299a21.jpg)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书名字虽然叫做安娜-卡列尼娜,但其实书中有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条是通过安娜的爱情线来反应,另一条则是通过列宁的人物走向来刻画。
从其中安娜这方面来说,安娜是一个美丽大方,气质卓然的女子。虽然在十七岁那年由于姑妈的要求嫁给了当时三十七岁的卡列宁,但是本身从为对爱情失去过渴望,而卡列宁却是一个醉心于官场的人,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奉献给了他的仕途,从而对安娜就只是一个正常需要,社交的需要,家庭的需要,事业的需要,而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爱情的需要。安娜在结婚的八年中不是没有努力的使自己爱上卡列宁,甚至为他生了一个孩子谢廖查。但是却终究爱不上这个大他许多,相貌粗陋,不爱她的男人。
故事从安娜收到哥哥奥勃朗斯基的信开始,由于奥勃朗斯基出轨孩子的家庭教师,使得妻子陶丽要跟他结婚,所以他向妹妹求助,安娜乘坐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在火车上她结识了伏伦斯基的母亲,并与她交谈愉快。在到站时碰到了前来接母亲的伏伦斯基,对这个帅气年轻,身材挺拔的男子充满了好感。但是在莫斯科的日子里,安娜发现了伏伦斯基对自己不一样的情感引发了陶丽的妹妹寂娣的恐慌,所以她在努力和解了哥哥嫂嫂之后就回到了莫斯科,但是没想到伏伦斯基也来到了彼得堡,甚至创造一切在社交场合与安娜见面的机会,安娜是一个多么渴望爱情的女人啊,她如何抵挡的住年轻的,热情的,给她一种妨如新生感觉的伏伦斯基的攻势啊,很快,在彼得堡的上流社会充满了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流言蜚语,卡列宁听闻此事,却想到的是最起码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而安娜却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终于在有一日观看伏伦斯基从马上掉落的时候忍不住惊呼出声,引得丈夫卡列宁的不满,但是安娜也同样因为此时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了,她向卡列宁坦白了一切,她与伏伦斯基的一切,他们如何相爱,希望卡列宁可以放过她,他们离婚。但是卡列宁前面已经说到了,是一个十分重视自己仕途的男人,任何会影响到自己仕途的东西都是不被允许发生的。所以他并没有同意安娜的请求,他告诉安娜,立刻断绝与伏伦斯基的联系,回到之前的状态,就让一切像没发生过一样,但是安娜已经体会到了爱情的甜头,怎么会轻易放弃她苦寻已久的爱人呢。再加上这时安娜怀孕了,是伏伦斯基的孩子,安娜在乡村的别墅里生下来这个孩子,卡列宁本准备只留着这表面上的夫妻关系,再也不见让他受了莫大屈辱的安娜,但是安娜在生下与伏伦斯基的女儿时得了产褥病,奄奄一息之际向他乞求原谅,卡列宁心软了,原谅了他,且同意伏伦斯基前来观看安娜,伏伦斯基看着奄奄一息的安娜,想要开枪自杀,幸而被救下来了。后来,当安娜身体有所好转的时候,她与伏伦斯基私奔了,留下卡列宁在彼得堡受尽上流社会的嘲讽。
上部大概就是这些,看到这里,我觉得安娜是一个坏女人,她为了爱情,抛弃了丈夫抛弃了儿子,把自己,把卡列宁,把伏伦斯基都置于一种在上流社会的尴尬的处境。但是在时隔几个月后重新读了下半部之后,我觉得我改变了我偏激的看法。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