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家看《奇葩说》,看到精彩时,总要拽着我老公跟我一起看不可。可是再看近几期的《奇葩说》,里面有些新奇葩感觉简直弱爆了,说出来的话没逻辑的一批,有逻辑的还让人听不进去,最后还得教练出马,导师救场,马东都直翻白眼,弹幕区一片口水吐槽声不断。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因为我突然回忆起了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为我筹办的升学宴。记得当时我们说好的,我要在亲朋好友面前讲几句考上大学的激动与自豪,和对关心我的叔叔阿姨表示感谢的话可是临到上场,我突然就口干舌燥,语无伦次了。自那以后,我就不断地给自己敲警钟:练口才,练演讲。可惜好景不长,我也陷入了大家所说的“三分钟热度”的怪圈里了。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看书,看视频还是学各种观点论断最后的结果都只有一个:记不住。
为什么你记不住,而有的人却能记住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你没有一个熏味的过程而去强行记忆,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所处环境的熏陶。马薇薇曾经说过,她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她从小到大身边围绕着很多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人,听他们言论看他们处事久而久之,她也就变成了一个有观点、有原则、会思考的人了。
但很多人当他看完一本书时,他都会觉得学到了一些东西,知道思考了,还做了思维导图,可他真的知道思考什么了吗?80%的人恐怕都不知道吧!可笑的是,这样的人还经常引经据典的乱用,结果词不达意,导致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此时我们把此人称作能把“天”聊死的人。我曾经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导致我后来不愿去社交,就算去,也很少说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去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企图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我去学写作,成功人士普遍都能写出好文章,顺带着出口成章,标榜旗帜。我懂得了做人要生动,观察生活要细致,有态度。然并卵,我只是又一次科普了一下这个世界,就像大多数心灵鸡汤说的那样:想成功,不要总想,去做就是了。关键我做什么呢?观察生活,去研究路人甲,看他穿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猜他是干什么的,他现在在想什么。可是你会发现,这很无用,因为你怎么也用不到。
就想读书一样,因为落不到实处,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杨绛先生曾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这就是说我们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但是怎么做才会对生活有感,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在你想成为什么的环境里熏一熏,蒸一蒸。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滋味了。
于是我又从头看了一遍《奇葩说》前几季,然后又看了一遍,挑出了几期最喜欢的,又连着看了几遍。看着看着,我就觉得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些感官上的变化。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但你看他们的角度不再只是一种,而是把他们切成一个一个剖面扒开来看,你不断地去剖析,不断地去问答,仿佛就感觉摸到了他们的脾气,找到了他们面对世人的情绪。不信你看那些老奇葩,他们总是先制造出一定的氛围,然后带着自己的节奏去不断敲打着别人,让别人靠拢。
我觉得我形成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然后产生了自己的情绪,有了自己的思考。通过看《奇葩说》。我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每一件事都能用不同面来考量,来解答;每一面又都能用否定之否定来加持固有观点。我想,这才是社会告诉我们的,带着角度看问题的正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