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过去叫砂壶、窑器、或冲罐,“紫砂壶”是清末后才出现的叫法。既然有这么多颜色的矿料,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紫”这个字眼叫作紫砂,不叫黄砂、红砂呢?原因是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的等级很高,皇帝的宫殿叫“紫禁城”;比喻高官显宦用“紫袍玉带”,“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 ;瑞彩祥云说紫气东来。当人们把被赋予了语言文学特性的砂壶称作“紫砂壶”后,与生俱来的高级感就随之而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意思的地方。
紫砂器的起源在学术界过去一直都有争议,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曾在2005年下半年对宜兴丁蜀地区古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有据可考的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所藏于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嘉靖年间的提梁壶,所以紫砂被有目的性地使用,应始于明代的中晚期。
明人周高起在其《阳羡茗壶系》中说:“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在(宜兴)县东南四十里,唐代陆希声读书山房,后改禅院”,明代正德年间学宪吴颐山曾带着家僮供春居于金沙寺苦读诗书。家僮供春对寺内老僧制壶颇感兴趣,无事时经常溜入禅房偷看其抟胚做壶,逐渐掌握了制壶技术,遂“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制成了一把仿生树瘿茶壶,此即大名鼎鼎的供春紫砂壶,矗立起宜兴紫砂的第一座高峰。周高起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金沙寺僧与供春为紫砂壶之创始之人。其后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生产使用,人谓其:“茗壶奔走天下半”,想见景况之盛。
纵向来看,紫砂壶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制,从大壶到小壶。我们由明代茶书对煮水、注水器的的文字记录中来看看这一过程。明代最早茶书朱权1440年的《茶谱》中还未提及紫砂器,但已有瓷制煮水器出现,彼时所用的茶瓶“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顾元庆1541的《茶谱》说“茶铫、茶瓶,银锡为上,瓷石次之”,屠隆1590年的《茶笺》“所以策功建汤业者,金银为优…瓷石有足取焉。瓷瓶不夺茶气,幽人逸士,品色尤宜”,高濂1591年的《茶笺》:“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砂器已然使用。许次疏1597的《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周高起1640年《阳羡茗壶系》:“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版权声明:本文为今日头条认证美食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头条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紫砂壶过去叫砂壶、窑器、或冲罐,“紫砂壶”是清末后才出现的叫法。既然有这么多颜色的矿料,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紫”这个字眼叫作紫砂,不叫黄砂、红砂呢?原因是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的等级很高,皇帝的宫殿叫“紫禁城”;比喻高官显宦用“紫袍玉带”,“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 ;瑞彩祥云说紫气东来。当人们把被赋予了语言文学特性的砂壶称作“紫砂壶”后,与生俱来的高级感就随之而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意思的地方。
紫砂器的起源在学术界过去一直都有争议,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曾在2005年下半年对宜兴丁蜀地区古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有据可考的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所藏于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嘉靖年间的提梁壶,所以紫砂被有目的性地使用,应始于明代的中晚期。
明人周高起在其《阳羡茗壶系》中说:“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在(宜兴)县东南四十里,唐代陆希声读书山房,后改禅院”,明代正德年间学宪吴颐山曾带着家僮供春居于金沙寺苦读诗书。家僮供春对寺内老僧制壶颇感兴趣,无事时经常溜入禅房偷看其抟胚做壶,逐渐掌握了制壶技术,遂“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矣”,制成了一把仿生树瘿茶壶,此即大名鼎鼎的供春紫砂壶,矗立起宜兴紫砂的第一座高峰。周高起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世外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金沙寺僧与供春为紫砂壶之创始之人。其后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生产使用,人谓其:“茗壶奔走天下半”,想见景况之盛。
纵向来看,紫砂壶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制,从大壶到小壶。我们由明代茶书对煮水、注水器的的文字记录中来看看这一过程。明代最早茶书朱权1440年的《茶谱》中还未提及紫砂器,但已有瓷制煮水器出现,彼时所用的茶瓶“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顾元庆1541的《茶谱》说“茶铫、茶瓶,银锡为上,瓷石次之”,屠隆1590年的《茶笺》“所以策功建汤业者,金银为优…瓷石有足取焉。瓷瓶不夺茶气,幽人逸士,品色尤宜”,高濂1591年的《茶笺》:“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砂器已然使用。许次疏1597的《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周高起1640年《阳羡茗壶系》:“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