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解读希特勒》是德国评论家哈夫讷于1978年出版的一本历史人物评述。本书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七个方面,对希特勒的政治生涯进行了剖析。
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富于争议的历史人物事业各个侧面,分门别类写清楚,然后写出这一人物做到这些内在的行为逻辑。通过这样的写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引起论者的攻讦。
本书的逻辑异常清晰简明。从将成就与成功区分开,将错误和失策区分开,每一段都有清楚的概念,完备的推理和周详的结论。本书从驳斥希特勒思想的核心(生存空间理论和反犹主义)开始,到质疑公论(希特勒发动对外战争本身即是犯罪),直到提出希特勒及其党羽本身是一群罔顾德国利益的叛国者。行文层层递进、逻辑环环相扣,是学习说理的好教材。
肤浅的认识
纳粹德国战胜法国很大原因在于法国的怯战。
在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到1941年4月17日占领南斯拉夫,希特勒称得上是伟大统帅。其中最为辉煌,让最后一批对他心存怀疑的德国人放弃疑虑的就是法国作战的胜利。纳粹德国能够战胜法国,依靠的是冯·曼施坦因的天才设想、古德里安的精妙指挥。但最为关键的是希特勒大胆正确的决策。
但本书指出了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希特勒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针对一个强大的或者哪怕是一个坚韧的对手获得的。本书按时间表详细列举了法国盲目跟随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恶果:1925年签订《洛迦诺条约》;1930年从莱茵区撤军;1932年放弃赔款要求;1938年坐视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9月坐视德军攻陷波兰。按作者的比方,就像一只兔子呆呆地看着一条巨蟒。
本书对法国当权者的短视懦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哈夫讷先生看来,法国目光短浅,意志衰颓,没能像一战一样,征用出租车再把祖国的儿郎送到马恩河和费当的勇气了。
2014-11-26-一战马恩河出租车.jpg 2014-11-26-二战德军进巴黎.jpg
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觉得曼施坦因计划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死而不是吃净。这不是肯把人命往绞肉机里填就能打赢的战争。我觉得我得读读戴高乐将军的《战争回忆录》第一卷,看看法国人到底是如何反思自己的战败的。
但这个观点对我有所启发。日本国首相安倍晋三先生把中日比作一战前的德国和英国。我觉得中日也可比作二战前的法国和德国。把日本比作解除一步步战争束缚的德国,把中国比作眼睁睁看着这一过程的法国。我应该做一点努力,起码从锻炼身体做起,以免未来有日本评论家用哈夫讷先生这样的口气来写我们这代中国人。
沙文主义往往是专制者蛊惑人心的工具
本书最让我觉得有收获的是最后一章《背叛》。在本章中,哈夫讷先生详细记叙了希特勒孤注一掷在西线发动阿登战役,无视苏军进入德国本土给德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行将覆灭之际,启动了尼禄计划,对德国进行毫无目的的破坏。通过这两件事,哈夫讷先生指出,希特勒从未像他自我标榜的那样,是德国人民的忠实仆人。恰恰相反,他只是把德国人民看作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一旦他认为德国人不再具备“主子民族”的优势时,他就毫不犹豫地要将德国人置于死地。口口声声要为德国人争夺生存空间,最终成了德国人生存空间最大的摧毁者。
但最让我难过的是,直到他自杀,他的命令无论多么荒谬,依然是命令。1945年4月28日,在他自杀前两天,他要杀他的连襟,依然能杀他的连襟。这种绝对的服从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不知道。我觉得他的行径和彩衣魔笛手差不多。也是吹着魔笛,把一群少年领向死路。
帝国的毁灭的剧照.jpg 彩衣魔笛手.jpg
根据本书《错误》和《罪行》两章的分析,我觉得沙文主义和反犹主义是纳粹思想蛊惑人心之处。其实这两种思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仇恨其他民族来盲目抬高自己,诱惑人们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民族利益”而献身。
我觉得民族是一个人造物。无锡一个往大气排放废气的工厂主比札幌一位拉面师傅对我利益损害更大。我不必为了前者过得更舒心去和后者拼命。把一部分人的利益装扮为民族的根本利益,鼓吹莫须有的自豪感,往往会把人引入绝境。
2014-11-20-《斯大林格勒》剧照.jpg
结语
我读书少,对二战详细发展过程、反犹主义的形成和爆发、希特勒复兴德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等知识都没什么了解。我觉得哈夫讷认定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役中受挫之后就自暴自弃、僵化固守有些武断。以我的知识,当时战争的主动权还在德国手里。但要真读透这本书,我觉得还得要读一读《第三帝国兴亡录》和《希特勒传》,才能理解书中论述。
本书听自静雅思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