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半自传”成就了厚重的小说
在这个纯文学已经开始消退在文学浪潮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出色的作家将自己的视角放置到眼前的世界了。我们看到很多的时候为了流量而不断追索自己,也看到在迷茫的视角下对现实的审视,唯独少了一种将自己代入小说,让自己成为自己笔下的主角的小说。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读《北流》,最初的感受,一定是莽荒苍茫,然后是迷茫无措,最后才是感知所见不仅仅于此而已。
以阅读观感看,这本《北流》真的是相对另类的小说,不要说其他,就说这个封面的设计和这个厚度就好了。封面里是黄褐色的土地,在这里有着隐约的黄色,也有着灰暗的天空,在这个世界里看的是绵延的山脉,也看到了幽深的山原,我们看到了一种世界在《北流》里有着一种隐约的象征。
也许,因为这是有着半自传色彩的小说的原因吧,林白在晚年开始收纳内心,将自己对这广袤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投入到笔端,在不断的审阅里,去看到一些琐屑的事实,也许这些事实仅仅只是偶然经过,比如随处可见的鸡蛋花,或者,就在农人回归时随手洒下的红豆,也有可能只是田埂走过去留下的足迹。这些,都是最简单的生活,也是最精简的现实。
所以,林白在《植物志》里记录下了很多细碎的写作。
然而,他的思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而已,即使是广袤的宇宙和辽阔的时空,都在笔下有着各种不同的结构,在这里,你读的小说看起来不像是纯粹的小说,更像是旅行笔记版的随手记录,更像是文字精简、细碎之余的注疏。也许,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比如,人物就是一个“万花筒”的映照,然后你只要从人物的形象和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下,就可以看到在这个万花筒里展现形象丰满的舞台。
也许你看到他刻画的只是一只鸟,却可以在《北流》里看到鸟群的迁徙,也许,你看到只是一座山,却可以在《北流》里看到绵延和起伏的山脉!也许,这里读到的,就是一个广阔的时空的拓展。
,把一幢房子变成一个小镇。与镜子、网或迷宫一样,万花筒也有类似的增殖作用。
《北流》无疑是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比如方言的大量使用,在人物的对话,和场面的描述的时候,你也许就可以看到很简单的一幕,也可以在这一幕里看到浓浓的地方的色彩,而与书面语的交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行文文本,这些不一致的架构让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李跃豆词典”的粤地方言,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与汉语言相应的民间词汇,再加上注疏和笺的使用,在诠释这些主题的时候,时代图谱就架构得很特别了!
也许也因为这个原因吧,这里的人物性格,人物的际遇,在语言的加持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跃豆的生活,他很少直接称呼母亲、弟弟等这些天然血缘身份的直接任务,而以名字直接替代了称呼,梁远照、米豆是他笔下最直接出现的名字,翻阅了全书,感受到了血缘之外的人生轨迹的较粗,但是在人物身份与职业交错的时候,也依然是梁远照而不是更让人明确两个关系的母亲。
总感觉很有点特别,即使是后来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生活,也带着原生家庭印记的弟弟,依然是以米豆来称呼,却鲜少有不同的情况,称呼的叠合和身份的区分,也许正是因为跃豆自己的身份的迷茫吧,对原生家庭的血缘的模糊认知,可以以称呼和时间线突破人物性格和身份的认知,这样的叠合,反而更让空间场域得以拓展了。
或许《北流》的作品在阅读时让人觉得有点不一样,但是不同时代下人员之间的交错,以及原本流动而无法掌控的时间,反而读起来别有韵味。在林白的创作生涯中,《北流》是典型的林氏写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