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货篇》回头看之四

《阳货篇》回头看之四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6-08 09:18 被阅读0次

    ——17.9--17.11章回顾总结

    这两周,学习了《阳货篇》的第9至第16章。先简要复习回顾一下第9至11章。

    总体来说,三章是对第8章的延展和正面说明

    因为第8章,孔子提出来“六言六蔽”的教育方向,指出“好学”的重要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子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仁、智、信、直、勇、刚”这六种美德是人之必须,如果仅仅是喜好他,而不能好好学习他实践他,就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有各种弊端。

    那么,接下来三章就是从正面开解如何学?学什么?从哪里打基础下功夫?也就是说,这三章告诉我们:孔子的六言教育,以诗礼为基础,以仁义为终极目标

    [if !supportLists]第9章,[endif]“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用来兴起人的志趣,可用来观察地方风俗,可用来与人群相处,可用来表达内心之怨。从近处说可用来侍奉父母,从远处说可用来侍奉君上。还可以多多地认识草木鸟兽的名字。”

    孔子不仅是《诗经》的修订者,也是《诗经》的教育者,号召者和终身痴迷者。可以想见,从少年、青年到晚年,孔子带着记录诗句的竹简独自研读,进入宫廷,或携之上路,在暴土飞扬的遥遥旅途上与诗相伴。诗教就是以体会“人情”为核心,在《诗经》的各种题材、各种情境中体会“温柔敦厚”之情,事父是用柔情,事君是用肃情,多了解鸟兽草木,也是了解万物之情,体会“比、兴”之情。“兴、观、群、怨”这四个字,总结了从远古时期到孔子时代人们对艺术认识的所有内容,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的一项重要贡献。

    孔子眼中《诗经》是人生的必修课,他认为生命的丰腴和宽厚,在《诗经》里有最生动的诠释。

    第十章,“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对伯鱼说:“你学过《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大概就如同面对着墙站立吧!”

    《论语》一书,与孔子和儿子伯鱼的章节仅有两章,且都和《诗经》有关。从“不学诗,无以言”的“过庭家训”,到“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诗教对于人生规划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孩子可谓抓住了根本中的根本

    其实,这两章还有一个潜在的脉络,就是在继续深入探讨“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和意蕴。

    第十一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说的是玉帛之物吗?乐啊乐啊,难道只说的是钟鼓之器吗?

    如果说诗教的重心是“兴、观、群、怨”,那么礼乐的重心则在于君子的示范引领,移风易俗。礼乐教化的根本作用,就在于能够转“愚荡贼绞乱狂”为“仁智信直勇刚”,从而使上智者成就君子,使下愚者同心同德。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言礼必兼言乐,因为“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如果只讲礼,不同时讲乐,就会偏向“拘束”,觉得礼只是要求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硬而生不起欢喜心。如果只讲乐,不兼言礼,就会偏向“流放”,情绪失去约束,超过节度,容易下流。礼乐兼融,才可以恰到好处。

    这是孔子在感叹,把握礼乐的内涵实质,要从保有恢复礼乐的形式,去追求那个古圣人作礼的初衷、了解圣人的境界。那个功能作用,或显或隐。《中庸》说:“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总之,这三章既承接“性相近,习相远”,又近应“六言六蔽”,说明诗教和礼乐的教化,能够使人纠正偏失,去除流弊,涵养美德,成就君子。

    大哉孔子!圣之时者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货篇》回头看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vm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