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开东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只要一提评职称,很多老师就生无可恋。无论是职评顺风顺水的老师,还是遭遇滑铁卢的老师,大家无不对职评深恶痛绝。
如果一个东西,被既得利益者和失去利益者同时怀疑和反对,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至少算是一个奇葩,职评就是这么一个怪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教学水平一流,教学业绩出众,但她早就决定不评职称了。按照她的观点,叫做——珍爱生命,远离职称。
她决定就在中学一级教师岗位上退休,说不定还能早退几年。因为高级教师还要顺延一两年。她下定决心,好好教书,天天锻炼,把身体弄好。只要多活几年,堤外损失堤内补,就能把职称的损失赚回来。
很多人认为她洒脱,我却了解到她内心的苍凉。既然得不到,或者要付出很多代价,那么不如趁早割舍,眼不见心不烦。古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
之所以老师不愿提职称,一提就上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谁都想把职称评下来。
一是职业尊严。美国日本都没有职称,但教育不都弄得有声有色?我们职称和荣誉五花八门,教育家都评了很多茬了,但教育还是这个怂样子。教育部门没弄职称,大家都没问题;弄了职称,不管主动被动老师就会被裹挟。一旦开评,就有三六九等,就有人为的差别和等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职评也是如此。
人要脸,树要皮。老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要一张老脸,不能皱巴巴的快要退休了,还是中学一级教师。学生都已经三好了,我们还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当然自己也要不断奋进,给学生做一个榜样,至少不能拖学生的后腿。这属于一个老师的职业尊严。
我觉得老师想评职称无可厚非,拥有职业尊严,并且捍卫这个尊严和荣誉,才是一名合格教师。
二是发展基石。体制内的老师,要想获得体制承认,活得有头有脸,有了职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职称却是万万不能的。
比如你要评大市学科带头人,起步价就是你必须是高级教师。如果你想评特级教师,必须要评上高级教师,聘期还不少于整5年。可以说没有高级教师这个硬通货,老师发展基本上是此路不通。
你说我不在乎,只努力教好自己的班级,岁月静好,花好月圆。但树欲静,风不止。领导可能还要批评你不够上进,没给青年教师带个好头。其他人背地里还要嘲笑你,没有卵用,混到现在高级教师都不是。
年轻时你不断把机会让给老教师,让他们先上。等到自己老了,又有人说,那么老,胡子剃下来可以当稻草烧了,还和年轻人争来争去,为老不尊。真是岂有此理?难怪历史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会有那么多人产生共鸣,仰天浩叹。
三是利益需要。我主张谈师德,但这必须是教师内心自发萌生的师德,是教师职业赋予老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历史积淀出来的师道尊严,而不是洗脑和灌输。
教师是人,是社会的人,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就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老师不是孙猴子,从石头缝里出来的,搞不清自己是男是女,是神是怪。老师就是一个普通人,有家庭生活,上有老下有小。
老师当然要赡养老人。老师不赡养老人,那还了得,要被社会吐沫活活淹死还不带赔偿的。
老师要抚养孩子,老师的孩子没有抚养好,也要被全社会的人嘲笑,连自己孩子都没弄好,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有一位校长曾和我表达一个观点,凡是子女教育不好的老师,在他眼里都不可能是称职老师。我当时听了虎躯一震,不知道他所谓的“好”究竟是指什么。如果仅仅专指名校,按照他的标准,我不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
老师也要建设家庭。如果有女人愿意做天使,一时糊涂,嫁给了一个男老师。男老师本身陪伴妻子的时间就少,还要让人家跟着你过穷日子,就算人家女孩子死心塌地,作为一个大男人又于心何忍?所以男人想着评职称,多挣一点钱,理所当然。
一般教师夫妇特别多。很多人认为夫唱妇随,挺浪漫。事实上是,夫妻俩一道风里来,雨里去,大哥不说二哥,都是同道中人,不会动摇家庭结构的稳定。教师一般都是内部消化,根本不敢祸害社会。这些秘密,不说出来难过,说出来他妈的更难过。
所以,教师评职称,除了职业尊严,获得更好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多一点收入。承认这一点很正常,一点也不可耻。
如果有其他部门的人认为,老师这样想是可耻的,请你老人家出来走两步。让我们认识你光辉形象,然后督促你,每天自觉到单位去加班,白加黑,6+1,不要钱,不升级,不评优。我敢说,如果这样做一年,信不信领导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
谁不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圆满?谁不希望评上高级职称,再也不顾外在的一切喧嚣,一门心思的教书呢?所以老师应该理直气壮的去评职称,评上之后,很多表哥表叔你就可以不理了。很多杂七杂八无意义的事,你就可以不做了。很多可以参加可以不参加的会,你就不要参加了。很多荣誉你就可以大大方方舍弃了。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这时候,大家都会喜欢你,你的人际关系将会获得巨大的提升,你将会获得完整的自己,并且回到初心。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教育教学上,用在孩子身上,你将会获得最充实的快乐。
你会发现,你只是做一样的工作,工作量不变,但因为是高级教师,你的身份变了,你的工资增加了千元以上。很快你又发现,什么住房公积金、补贴、医疗金也有差别,全都变化了。
更荒唐的是,绩效工资是比照工资提升的,结果年终,你又获得了第二波次的提升。你会发现,所有的好处都被你占尽了,而且是以人民的名义。
所以该评的职称还是要评的。但问题是,你爱职称,职称却未必爱你,你能怎么办?
第二,职评很难评。
谁都想职称,谁都知道职称很难评。职称之所以难评,是因为稀缺。因为稀缺,所以条件不断抬高,层层加码,到了苛刻的地步。这就导致,一些地方的高级教师评审条件比内地某些地方特级教师评审条件还要严苛。引进内地人才,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特级教师的条件,在长三角可能连高级教师都评不上。
一般来说,一所相对正规的学校,高级教师评审有以下常规条件,都可以折算成分数。
一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绝对要求高尚,体罚学生、补课、收受家长礼金肯定一票否决。这是明规则。潜规则是必须要担任班主任满三年。有的学校直接把这一条写入评审条件之中。在他们看来,不想做班主任的老师,师德好不到哪里去。
二是教学实绩。任现职以来,在学校同类班级统考中名列前茅。多少次校考第一名,或者超过县市平均。校级第一名,每次加1分。县级第一加3分,县级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加1分。大市级第一名加5分。取最高等级加分,同一项目不累加。
三是工作量。必须满规定的工作量。何为规定的工作量?一般比照中高考科目语数外2个班科目,并且向上述教师倾斜。同情一下所谓的小学科,评职称更难了。
三是出勤率。要求全年出满勤,不少学校请病假满10天,或者有产假者,职称评审都不予考虑。
四是一师一优课。这是目前新增项目,县级优秀是刚需。其中县优课加1分,市优课加2分,省优课加3分,部优课加5分。不累加。
五是学科素养竞赛。何谓学科素养?事实上就是老师解题比赛,而且60%题目是近五年的中高考原题。老师必须参加比赛,并且一定要获奖,这又是刚需。县级获奖加1分,大市级一等奖3分,二等奖2分,三等奖1分。
六是公开课。三节以上区级公开课、一节大市级公开课是刚需。校级每三节公开课加1分,县级加1分,大市级加2分,省级加5分。
七是论文发表、获奖。三篇论文鉴定合格以上(市高评委负责鉴定),其中至少一篇为良好,这是刚需。就算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但没有高评委火眼金睛的鉴定,也没什么卵用。获奖文章大市级加1分,省级加2分,国家级3分,核心期刊加5分。
八是课题研究。刚需是有县级以上课题且为主持人。县级加1分,大市级加2分,省级加3分,国家级加5分。
九是综合荣誉表彰。任职期内,年终考核均为合格以上,至少要有一次县级以上荣誉,这是刚需。校级加1分,县级加2分,大市级加3分,省级加5分,国家级加8分。
十是辅导学生获奖。辅导学生获得过大市级以上奖项是刚需。县级加1分,大市级加2分,省级加3分,国家级加5分。
刚才一路写下来,几乎就要写吐了,这还都是刚需,其中任何一项都是机关重重,黑幕重重,谍影重重,杀气重重。
比如课题,一般来说,普通老师如果没人愿意带,基本上不可能申请到课题。道理很简单,因为课题研究需要经费,普通老师哪里有经费?
要求课题研究排名前三还好理解,要求是课题主持人实在荒谬绝伦。因为课题申报中明确规定,一般是高级职称才能担任课题主持人。两者自相矛盾。
要求学科素养竞赛成绩,但不少小学科好多年都不举行,连素养竞赛都没举办,还获个鬼奖?而且就算破格让你申报了,人家有这一项,你没有,不还是死翘翘?
很多老师最痛恨学校评审不公就集中在这里。因为课题申报在领导手中,学校联系报刊杂志,相对而言,发表文章更加简单一些。领导也更容易获得机会参与一些公开课。而且认识的人多,论文鉴定的时候,就会有人网开一面。
最后,就算九九八十一难你都挺过来了,面对十大项条件,你牛逼冲天,十全十美,但人家是十全十大美,公平公正,你还是上不了。就算你十全十大美,但没有高级职称的名额,你还是上不了。就算学校有这个名额,只要有人使坏,可能你还是上不了。
因为评审条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比如什么期刊是省级,什么是国家级。获奖证书哪些算,哪些不算。辅导学生,哪些是正规渠道的,哪些渠道不正规。公开课,哪些是学会举办的,哪些是教育行政机构举办的。这些都有讲究。
这还是规范学校,还能够正常打分,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学校,谁上谁不上,那就完全凭感觉。所谓的评审推荐小组,最终还不是听领导仲裁,所以,职评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爱恨交加,弃之可惜。
一方面想评,一方面又评不到。所以职称成为很多老师的心头病。关键是每年还都病发一次。
因为每年都有人成功申报,眉开眼笑,名利双收。而你,空荡荡,只有满袖的秋风,还有无法叫出口的疼痛。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但人家偏偏让你贫富不均,多寡不一,又不遵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而和一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职称相关。这个贫富和多寡又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并非你用力就可以,事实上与你的教育教学关系不大。
对于职称,你恨得咬牙切齿,爱却爱煞。每一个从职称之中走过的人,无不在佛前求了500年,而当他们被一次次无视。那飘零一地的,不是花瓣,是一颗颗凋零的心。
很多年前,很喜欢《戏说乾隆》的主题歌,蔡幸娟唱的《问情》。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禁不起太长的等待
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
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
一世的聪明 情愿糊涂
一身的遭遇 向谁诉
爱到不能爱 聚到终须散
繁华过后成一梦啊
海水永不干 天也望不穿
红尘一笑和你共徘徊
其实,我们不仅想要问情,更想要问天。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