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5155860e8380d15.jpg)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孔子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路上听来没有根据的传闻,不加求证就向别人传述。其所以如此,有的人是利用谣言以中伤别人;有的人是为了炫耀自己;有的人是因为不明智,盲目跟风。无论无意有意,一传十,十传百,中间添油加醋,从而形成影响广泛的传闻。俗语有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面、健康、高雅之人与事口口相传者少,反之则是无翼而飞,传播迅疾且广泛。尤为可恨者,其中充斥了大量没有根据的谣言。更有猎奇心、窥私欲较重和低级趣味较浓之人,以津津乐道丑闻之类达到某种奇怪的心理满足。
《吕氏春秋·察传》中讲了一个宋国丁户打井的故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丁家离水源很远,得有一个人整天挑水才能满足用水需要,后来在家门口打了一眼井,不用挑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这话一传十,十传百,等传到国君耳朵里,便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道听途说很容易产生并传播谣言。
道听途说的人,不辨是非,虚妄不实,既没有求知求实的精神,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故孔子严厉地斥之为“德之弃也”。
如果一个人道听途说,就是你自己在违背,在放弃德行。因为你的话有可能会伤害到他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博取别人的眼球就开始夸大,而扭曲了事实本来的样子。而且你也没经过求证和思索,你讲的话有可能是误导他人的。所以,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不要把听来的话马上就讲出去,我们要自己去验证是不是真实的,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求证和思考的人,自己没有懂得的道理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而道听途说的人则不然,他会刻意地添油加醋,把一件事情变得更夸张。
俗话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易经》有言:“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祸乱的产生,往往是由语言引起的,轻率的言语,就好比是为祸乱搭建的台梯。管住自己的嘴巴,适度止语,看透而不说透,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听而途说”,前半句指传闻,后半句指对没有根据的传闻又加以传播,不但胡乱听来,而且还胡乱传播。当下对“道听途说”的真义加深认识是有特殊意义的。人们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中发表或传播各种信息,都是“新闻发言人”,其中不实的传闻几乎俯拾即是,有的属于“穿井得一人”式的误传,也有的就是以讹传讹。因此对“道听”要长个心眼,“途说”时更不可不察而传。对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恶毒谣言,如果不明真相加以传播,那就是弃道德于不顾,杀人于无刃,损人以无形。
在这个信息如瀑布般倾泻的时代,我们仿佛被海量的数据紧紧裹挟,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会让我们在决策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个体所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的信息量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导致信息处理的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信息过载。信息过载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负荷加重,使人们难以区分信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降低决策的质量。过量的信息也会占用个体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人们无法专注于关键任务和长期目标。信息过载还可能引发焦虑、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经常通过其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然而,往往信息繁杂,真假难辨。个体应提高自我意识和信息素养,学会识别和处理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应关注权威媒体和专家意见,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源;可以利用信息筛选工具,帮助自己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还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被无关信息所分散,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和高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f0c418fc7ca0eb0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