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庵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虽远隔千里却震感明显,于是人心惶惶。
不久,一种简易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院中,我们那里人称其为“地震庵子”,庵子即是小草房。空地四角埋上四根木头,搭上横梁,再用几根细木做檩条,四壁用芦苇围起,仅留一个小门,外层涂上黄泥,屋顶覆盖茅草。有的人家为了省事,只用芦苇搭成一个“A”字的简易庵子。每晚,为安全起见,一家老小都在庵子里睡觉。
儿时,不知它因何而来,只无端喜欢它,喜欢它矮矮小小,很独特的样子。后来知道了它的来历,颇为疑惑:人们为何称它为“地震庵子”,它明明是为避震而建造的,应该叫它“避震庵子”呀!
名字姑且不论,它确实曾为特殊时期的人们带来夜夜安眠。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恐惧渐渐消散,地震庵子也陆续消失。
记忆中,我家庵子里放了一张大床和一个箱子,空间也就所剩无几了。白天,我时常在庵子里玩,父亲偶尔会买点炒花生挂在庵墙上,我只需站在床上,就能拿到它们。想吃的时我就自己拿出两三颗来。彼时,炒花生对我算是稀罕物,可从不敢多吃。因为父亲说过“美味不可多贪”。虽不大明白这话什么意思,我猜想大概就是不能多吃吧!后来,母亲说起这事,她总夸赞说:你打小就懂事,从来不贪心,一毛钱的炒花生可以吃很久,到现在还是个淡泊性子。
一天,不知父亲从哪儿拿回一本小书,黑白印刷,里面有一幅幅图画。我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翻看着。每晚睡前,我就把它放在庵子第一根横木处,生怕别人给拿了去。早上醒来,迫不及待地看看它是否还在。这本书被我翻看了无数遍,字,依然不认识,图,倒是看明白了几分,是小蝌蚪和青蛙的故事。某天,父亲告诉我这本书叫《小蝌蚪找妈妈》,而且把整个故事讲给我听。我喜欢这个故事,更喜欢这本书,尤其好奇那书中一个个叫“字”的东西。这之后,父亲开始教我识字,不久,我就知道我家墙上贴的画是“天女散花”和“松鹤延年”。
我想,我对书本和文字的亲近与喜爱大概就始于自己在“地震庵子”里一遍遍翻看《小蝌蚪找妈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