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话,说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不禁让我思考道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道德这种东西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是没有的,是人类通过几万年进化出来的。和法律相比,道德产生的时间更加久远,后来随着国家的诞生,才逐步产生了法律。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道德的部分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道德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德具有规范性,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也具有约束性,需要人人遵守。因此,比较赞成该观点:道德不是天生的,是人类社会为了最大化全社会福利而演化出来的约束个体行为的社会规范。既然是社会规范,就需要所有人都遵守。和法律的强制执行相比,违反道德的行为并没有强制惩罚,主要通过社会舆论抨击,无法获取和他人的合作等来约束。比如对于婚外情,最主要的手段是社会舆论的抨击,对于撒谎,人们会降低对撒谎人的信任,更倾向于选择不合作。因此道德,是人这种动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协作,而设立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是人和人之间订立的“另类契约”,目的就是加大合作、减少摩擦,便于族群繁衍。
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个人行为准则,人数一多,共同拥护某个行为准则的人数量就变得不少了,这时候这些人会将他们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道德标准,但这种行为准则是否和人类更好地生存、协作有关,是否能够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比如有些虔诚的佛教徒认为杀生是不道德的,但对大部分人来讲这并没有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确实“只宜律己,不宜律人”,这个道德只代表了你所在的一小部分人群的价值观而已,对于大部分人,他们有另外的想法和准则,这些准则只是和你不同,但并没有高下之分。
和很多东西一样,道德也是在不断演化的。在古代,在家里不从夫是不道德的,而现在则讲究男女平等。在古代,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即使父母说的话不一定正确,而现在则是讲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道德的演变是一个缓慢而又逐步扩散的过程,一开始有一小部分人相信了某种观念,开始实践并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后面成功扩散,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和认可,那么就可能变成道德。显然在道德形成但尚未普遍接受的过程中,这时候的“道德”还只是小部分人自己的价值理念、品格操守和精神追求,并不适合律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道德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演化,原有的衰退、消失,新的发展、形成,当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时候,对于那些先锋人士来说,也“只宜律己,不宜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