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人说散文想法
《我们仨》: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我们仨》: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作者: 妖精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21:19 被阅读40次

文/妖精婆婆

《我们仨》: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01

我们仨或者我们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庭模式,一对夫妻加上子女,就是我们仨或者我们四。

但这个家庭的我们仨,让我看到了最舒服的相处,最自然朴素的情感,最恰到好处的人生,《我们仨》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幸福生活版本:平静、相守、向上、向善;有所为、有所乐;我懂你的不易,你尊重我的坚持。

《我们仨》由妻子杨绛,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组成,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生相守,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困难,夫妇两一同承担,困难就不是困难,懂事孝顺的女儿钱瑗,就像家里的小太阳,温暖光明。他们仨在一起,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而一点小小的快乐却让他们非常快乐。

《我们仨》是杨绛女士在女儿、丈夫相继去世后,用心记叙的63年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此时,杨绛女士已是92岁高龄,随着杨绛女士的回忆,我们一起重温了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并存的岁月,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家庭如羊脂玉般温润高洁的人生令人向往、怀念。

02

1935年25岁的钱钟书和24岁的杨绛新婚燕尔,一同到英国牛津求学,夫唱妇随。钱钟书帅且呆萌,典型的书呆子,杨绛借机做一个旁听生,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杨绛一头扎进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在世界文学经典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在借宿的房东家吃一日三餐,钱钟书上课,杨绛呆图书馆。牛津的假期相当多,别的学生喝酒、作乐、旅游,而钱钟书和杨绛把假期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读书。早餐晚餐过后的散步,是每天最轻松的时候,看不同的房子,看闹市中的人流,逛不同的公园、店铺,这对新婚夫妇如影随形,偶尔会和中国留学生聚会,互相请吃下午茶,钱钟书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玩文字游戏,打趣笑闹,胡诌打油诗。

后来,杨绛和钱钟书搬了家,自己学着做可口的饭菜,钱钟书为杨绛做“五分钟鸡蛋”、烤面包、热牛奶、浓香的红茶,配有黄油、果酱、蜂蜜,杨绛说她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餐,钱钟书做了一辈子,杨绛喜欢了一辈子。

杨绛则把做午饭作为自己的专职,她不断地研究、发明、实验,他们玩着学做饭,他们很快活,好像自己在异乡打出了一片天地。

那段烟火气缭绕的留学生涯,是青春年华里最美的画卷,佳人伴夜读,红袖添香忙。那年,风很轻,阳光很暖,岁月很长,有人鲜衣怒马,陪你看烈焰繁花,便是人间好时节。

03

明珠入拿,增辉彩悦。在牛津,杨绛和钱钟书有了自己的女儿钱瑗,钱钟书从护士手里接过女儿,仔仔细细看了又看,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

抗战期间,钱钟书、杨绛夫妇学成回国,他们带着一岁多的女儿钱瑗坐游轮20多天回到祖国,他们惦念民不聊生的祖国,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

钱钟书在清华教书,娘家和婆家人均在上海避难,居所逼仄,杨绛带着女儿有时候住婆家有时候住娘家,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他们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彼此写信很勤,还记下详细的日记,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生活。

钱瑗是个很乖的孩子,但和爸爸在一起就很淘气,一起玩笑,一起吵闹,没大没小,简直变了个样,杨绛说,阿瑗始终和爸爸最“哥们”。

沦陷上海期间,是最艰苦的日子,光是基本生活的柴和米,就非易事,杨绛苦心经营柴米油盐,贫与病总是相连,这期间,钱钟书每年生一场病,钱瑗得了骨结核,而杨绛因为终日操劳也病了,天天发低烧,查不出病因。他们仨陷入困顿焦虑中。

搬到清华,一家的病情好转。忧患孕育着智慧,钱钟书的《围城》出版了,他们仨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04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杨绛夫妇依然受聘于清华,钱钟书带研究生,后来受命于毛选翻译委员会,钱瑗因为刚刚养好病,身体不允许,杨绛就让爱女休学,功课由自己教。

十年浩劫中,他们仨历经磨难,各种批斗、交代,“三反”、“五反”、“割尾巴”、“洗澡”等政治运动中,他们受尽折磨,但都一一挺过来,因为他们具备一个坚韧的品质:肯委屈、能忍耐。

作为潜心研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教授,钱钟书和杨绛一贯是不参与政治的,他们怕犯错误、惹是非,于是离群索居。日常在家里工作,每月汇报一次工作进度,周末假日公园人多时,他们躲在家中陪女儿、做学问,到工作日,外面人少了,再出去逛逛。

钱瑗受父母影响,一生嗜书如命,爱好广泛,精通几门外语,她的一生是严谨治学的一生,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

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钱钟书和杨绛从未间断工作,他们仨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无论外面的运动如何如火如荼,他们一直坚持内心的信仰,严谨治学、书籍相伴、伴侣相随。动荡岁月中,在内心修篱种菊,心若澄明,世界便无尘埃;心若宁静,耳中便无噪音;心若安然,灵魂则会生香。

05

想起阅读中难忘的几个点,分享给大家:

a.杨绛生孩子期间,钱钟书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医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钱钟书又砸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下一次,钱钟书又满面愁虑,说:门轴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杨绛说“不要紧”,钱钟书就真的认为不要紧。

b.钱钟书和杨绛因为一个法文单词的发音争执,请来别人裁定,杨绛虽赢了但一点也不开心,钱钟书输了也不开心。输赢都不开心,此后,他们再也没吵过架,遇事意见不同就商议,求同存异。

c.钱钟书的父亲让他辞去清华到蓝田任教,杨绛内心是反对的。但她的态度是: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保留自己的见解,但不勉强。面对女儿钱瑗的婚事,杨绛依然是这个态度。

d.钱钟书和杨绛一生没少遭人排挤,但他们从不和对方争执,总乖乖地退让。他们说:没事,比我们会做人,会来事的尚且遭人非议,我们这又算什么呢?

e.政治运动中,他们的原则是: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参加,能不吃的饭尽量不吃,如果实在盛情难却,那就只吃饭少说话,回家继续做学问。

d. 抗战的苦难,民不聊生,部分知识分子心思动摇,考虑着自己的去处。他们仨并不是无处可逃,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他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他们不愿逃跑,他们离不开亲人,撇不开自家人。他们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他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他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06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1998年,钱瑗、钱钟书相继去世,他们仨只剩下杨绛一人。杨绛女士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哀而不伤的心绪讲述了《我们仨》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丈夫、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独善其身,不改做人本色。

读《我们仨》彷佛看了一部经典的黑白电影,全程用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无修辞、无渲染、无呐喊、无抒情,却直击心扉,直戳泪点,一种静美和苍凉之感让人心痛。

我想起那些浮夸的歌词,想起那些肚里草莽,却总想鹤立鸡群的人,此刻,明白了这些人的悲哀:小人物总用大动作来博取人们的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而真正的大智大爱者都是朴素自然,平淡平常,谦卑低调的。

《我们仨》像一首温柔绵长的歌曲,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让我们透过日常看到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和正直清朗的操守。

读《我们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告诉你:家才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那份记忆静静地躺在书签里,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读《我们仨》愿所有的家人都相知相爱,红尘作伴,地老天荒。

《我们仨》: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ez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