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2)设备管理 用户层I/O 软件 缓冲 磁盘

五.(2)设备管理 用户层I/O 软件 缓冲 磁盘

作者: 麻皮阿洪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19:31 被阅读0次

    小部分I/O系统软件放在了用户应用层上。

    库函数(与应用程序链接)

    假脱机技术(虚拟设备)

    1)系统调用与库函数

    ¨不允许运行在用户态的应用进程,去直接调用运行在核心态(系统态)的OS过程。

    ¨应用进程在运行时,又必须取得OS所提供的服务。

    于是:

    ¨OS在用户层中引入了系统调用,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间接调用OS中的I/O过程,对I/O设备进行操作。

    2)设备分配中的虚拟技术——SPOOLing技术

    虚拟性是OS的四大特征之一。

    多道程序技术将一台物理CPU虚拟为多台逻辑CPU,实现多个用户共享一台主机;

    如何将一台物理I/O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I/O设备,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时使用” ?

    假脱机技术

    多道程序技术,专门利用程序模拟脱机I/O的外围机,完成设备I/O操作。

    ¨称这种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为SPOOLing 技术(Simultaneaus Periphernal Operating On—Line,或称为假脱机操作)

    ¨一般进程对独占设备的需求被假脱机模拟到磁盘上。所以实现设备虚拟,多道是前提,还需高速、大容量、可随机存取的外存支持。

    SPOOLing系统的特点

    1.提高了I/O的速度。利用输入输出井模拟成脱机输入输出,缓和了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并没有为进程分配设备,而是为进程分配一存储区和建立一张I/O请求表。

    3.最终,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多个进程可“同时”使用一台独占设备。

    缓冲管理

    I/O控制方式减少CPU对I/O的干预提高利用率;

    缓冲则通过缓和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矛盾,增加CPU和I/O设备的并行性,提高利用率。

    现代OS中,几乎所有的I/O设备与处理机交换数据时,都用了缓冲区。

    ①循环缓冲的组成

    多个缓冲区。大小相同,三种类型:

    ¨预备装输入数据的空缓冲区R

    ¨装满数据的缓冲区G

    ¨计算进程正在使用的现行工作缓冲区C

    多个指针。

    ¨指示正在使用的缓冲区C的指针Current

    ¨指示计算进程下一个可取的缓冲区G的指针Nextg

    ¨指示输入进程下次可放的缓冲区R的指针Nexti

    ②循环缓冲区的使用

    计算进程(CPU)和输入进程(I/O操作)可利用两个过程来使用循环缓冲区。

    主要就是利用指针,操作上述不同类型缓冲区

    Getbuf过程:使用缓冲区时,可调用该过程

    计算进程取:current=Nextg,G—>C,nextg下移一个。

    输入进程放:current=nexti,R—>C,nexti下移一个

    Releasebuf过程:

    计算进程:C->R

    输入进程:C->G

    ③进程同步

    两个进程的控制:输入进程和计算进程并行执行,如何控制相应的两个指针不断顺时针方向移动,这样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Nexti赶上Nextg。意味着输入速度大于计算速度,缓冲区满,只能阻塞输入进程等计算进程取,此情况称为系统受计算限制。

    2.Nextg赶上Nexti。意味着输入速度低于计算速度,缓冲区空,只能阻塞计算进程等输入进程放,此情况称为系统受I/O限制。

    3)缓冲池(Buffer Pool)

    循环缓冲的问题

    不能同时双向通讯

    利用率不高。缓冲区是专用缓冲。(每个进程都要维护自己的一个循环缓冲区),使用有剩余时也不给其他进程使用,消耗大量内存空间。

    系统并发程序很多时,许多这样的循环缓冲需要管理,比较复杂。

    为提高缓冲区的利用率,目前广泛流行缓冲池,在池中设置多个可供若干个进程共享的缓冲区。

    ①缓冲池的组成

    对于既可输入又可输出的公用缓冲池,至少应含有下列三种类型的缓冲区:

    1.空缓冲区;

    2.装满输入数据的缓冲区;

    3.装满输出数据的缓冲区;

      为方便管理,将上述类型相同的缓冲区连成队列

    ¨空缓冲区队列(所有进程都可用)

    ¨输入队列(n个进程有各自的队列)

    ¨输出队列(n个进程有各自的队列)

    *(队列长度不固定,根据进程实际情况灵活变动,需要多少用多少)

    ②缓冲区的工作方式

    四种工作方式:

    1.收容输入:Getbuf(emq),hin;输入数据填入一空缓冲区;Putbuf(inq,hin)

    2.提取输入: Getbuf(inq),sin;从输入缓冲队列中取出一数据区的内容;Putbuf(emq,sin)

    3.收容输出: Getbuf(emq),hout;输出数据填入一空缓冲区;Putbuf(outq,hout)

    4.提取输出: Getbuf(outq),sout;从输出缓冲队列中取一数据区的内容;Putbuf(emq,sout)

    磁盘调度方法

    对所有请求访问磁盘的进程进行合理调度,使对磁盘的平均访问时间最小。

    目标:使平均寻道时间最少。

    算法:

    ¨FCFS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

    ¨扫描算法SCAN(磁盘电梯调度算法)

    循环扫描算法CSCAN

    N-Step-SCAN算法

    FSCAN算法

    ③扫描算法SCAN(磁盘电梯调度算法)

    SSTF会导致“饥饿”现象

    ¨总选择最近的磁道访问,远磁道请求的进程会长时间得不到执行。

    改进:

    ¨考虑距离的同时,更优先考虑方向

    SCAN算法

    ¨规定磁头移动方向:自里向外,再自外向里移动。

    ¨后续的I/O磁道请求,哪个在规定方向上距离最近,就先执行哪个。

    ¨如当前为100,后续要求55,86,95,180,165,105

    先由内向外:选最近的105执行,再判断剩余的,选165,180。

    再由外向内:95,86,55

    循环扫描CSCAN

    SCAN的错过问题:

    ¨容易错过与当前磁道距离近,但方向不一致的磁道。

    修改:将SCAN规定的移动方向改为“单向移动”

    ¨由里向外后,再由里向外。

    N-Step-SCAN

    前述最近寻道算法共同问题:

    ¨“磁臂粘着”——磁头静止在一个磁道上,导致其它进程无法及时进行磁盘I/O。(因:高密度盘,进程的读写可能集中在某一磁道)

    ¨如现有一系列请求:

    3 5 2 3 3 3 2 3 3 2 3 3 4 4 5 2 3 3 3 4 4 2 3 3 3 2 2 2 3

    不管哪种算法,从3开始向下执行会是

    3 3 3 3 3 3 3 3 3….2 2 2 2 2 2 … 4 4 ….

    对磁盘的访问总是由缺页引起的:

    ¨CPU给出地址,需要访问某存储单元;

    ¨并行进行TLB查找和cache查找;

    ¨TLB查找后申明没有找到;

    ¨停止并行查找,并通知操作系统处理;

    ¨操作系统检查页表,发现该页不在内存中,需要从硬盘调入。应该如何进行呢?

    磁盘访问:

    1 操作系统从主存中选择一页准备换出,为调入的页安排存放空间;

    2 若被换出的页是“脏”页,需要将其写回磁盘存储;

    3 操作系统申请I/O总线;

    4 获得批准后,发送写命令给I/O 设备(磁盘)。

    5 紧跟着传送需要写回的页的全部数据。

    6 I/O控制器发现发给自己的写命令

    7 加入到握手协议,并接受数据。

    8 根据数据要写入的地址,读/写头移动到正确的柱面,同时,将数据接收到缓冲区。

    9 寻道结束后,等待相应的扇区旋转到磁头下面,将数据写入扇区中。 

    10 在写入数据间隙,计算校验码并写入扇区中。

    11 下一步,操作系统继续申请总线(如果还保持总线控制权,则不必申请)。

    12 得到授权后,向磁盘发出读命令。 

    13 然后,磁盘识别地址,并转换为相应的地址段。

    14 寻道,将读/写头移动到指定位置。

    15 从指定扇区中读去数据,并进行校验。

    16 磁盘申请I/O总线。

    17 得到授权后,将数据通过总线送到内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2)设备管理 用户层I/O 软件 缓冲 磁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fc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