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有个朋友家在广东,我忘记是什么节日了,他们村进行聚餐,也就是所谓的流水席。这种在农村经常见到的东西,对于我这种来自农村的人来说,新奇的只是菜品和风俗,根本不会对流水席这种吃法感兴趣。却有个朋友立时双眼放光一样看着那个朋友,说一定要去吃一次流水席,不为美食,只为体验那种感觉。
我来自西部的一个偏远农村,由于村子本来就不大,人口也不会太多,所以谁家不论有什么红白喜事,也都是在家里举办仪式,然后全村人一起去帮忙,只为热闹。所以流水席也就很多,那时候几乎每年都有几次机会。后来离开家长,也就很少能有机会去参加了。
小时候没有所谓朋友圈的定义,却十几年都是那些人一起玩耍聊天,很少有人来了又走。离开家长,似乎都没有了什么真正的朋友,每年,甚至每段时间,身边的朋友都在更新。换一份工作,身边原来玩的很好的同事,也会因为工作的无交集,生活的繁忙,甚至因为彼此在空间上的距离而疏远,甚至不联系。换一个爱好,然后身边的朋友在一段时间的不联系后变得陌生,又会有一些人因为短时间玩的很好就奉为知己,所以我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寂寞与无聊,总能有新的朋友出现,却少了能一直联系的“亲人般的朋友”。
当朋友说一定要去吃流水席时,问我哪里有,我回答说我们老家就有,红白喜事都会举办流水席。回答的时候甚至有些许的得意,家乡的东西居然被别人羡慕。而恰巧我还是单身,所以朋友极力要求我结婚时一定要叫她一起,只为了吃流水席。我却说出了领场面冷却的话语“如果那时候我们还是朋友,如果那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一定会的”。场面感觉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时间没人说话,或许大家都因为漂泊而对这句话有深刻的理解吧。
记得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因为同期入职的有很多同龄人,而恰巧工作上都有很多交集,所以私下里我们都玩的特别交心,工作之余仍然不时的约着逛街,吃饭,唱K,甚至是外出郊游。或者自己出去了,工作的时候见面就会开心的分享,好像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有笑不完的事情。几年过去了,我也换了好几份工作,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曾经一起很玩得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好像在间隔一段是时间后仍然亲密的人没有几个。我想他们也跟我一样,所以当我说出“如果那时候我们还是朋友”的时候,大家的沉默应该都是内心受到了触动了吧。不论我们过后怎么欺骗自己,但我们的经历都准确的告诉自己,这才是现实。
朋友,如果我们明年还是朋友,如果明年我们还能有共同的爱好,我想,我可以满足你要吃流水席的愿望。如果我们明年还是朋友,我们一定好好珍惜一起玩耍的时光。
实现不了的梦想,回不去的故乡。如果我们一直在故乡,或许现在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一直保持这种心态,我会不会没有真正的朋友?如果我仍旧真心对待每一段朋友情谊,我会不会到最后没有真心实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