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岚泪轩儿
《长辈如山》是余秋雨先生在其父亲去世之后,以他个人角度讲述的,关于他父亲的生前回忆。
八十多岁老人的一生,如放电影一般的,在余秋雨脑海里闪过。
文中记录了余秋雨父亲余学文以及其叔叔,姑姑,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姨妈等的相关故事。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和祖母在乡下,他在上海工作,偶尔回乡一次,几乎没有抱过我。不是他不想抱,而是过于疼爱我的祖母和母亲担心他抱不好。
等我长大,与各种朋友见面时会握手,但与爸爸相见却不会。我叫他一声,笑笑,他应一声,也笑笑。后来他行动不便了,走路时我会搀扶他,挽着他的胳膊,却也不会碰到他的手。——余秋雨
在父亲抢救病房,余秋雨第一次触碰父亲,认真端详父亲遗容,回忆起父亲生前的一切,母亲,静坐在病床前吞声哭泣。
对于与父亲的距离,有无奈,有遗憾,在中国,很多人和父亲表达感情一贯是含蓄的,不会直接表达爱,不会像母亲一般和孩子唠嗑,更不会彼此拥抱。
正因为如此,我们错过了很多,父爱默默无闻,甚至有时我们都不曾感受到,而忽略了父亲的存在。
当为人父母时,才明白父爱亦是如此深沉。
“对于亲人的离去,余家并不陌生”,可每一次都让人痛心,经历多了,不是带来冷漠,而是冷静回忆。
父亲和母亲之间,平淡却伟大的爱情故事,在 “饥寒交迫,丧事频频”家庭背景下,母亲下嫁,后又帮忙抚养姑姑遗女作者的表妹,婆媳相敬如宾,这是一个出生名门,有学问,有教养的小姐体现出来的涵养。
文中所述,最能触碰我内心的,是余秋雨的祖母,那个连她自己都不记得自己名字的“余毛氏”。
在余秋雨祖父去世之后,祖母在艰苦的年代,养育七个孩子的艰难路程,虽然抱着“一个也不能少的决心”,却没能攥住每一个孩子,余秋雨的父辈,最终只剩下其父和叔叔两人。
一个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的老人,在晚年,常常唤起死去的孩子的小名。
祖母出生于大户人家,在危境中抱扶起全家,她是坚强的,她是伟大的,她是可敬的,好的品质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余秋雨父辈是,余秋雨这辈也是。
祖母的经历是多么让人痛心,又是多么让人敬佩,祖母曾经负担着无人能想象的酸痛,这一切,如余秋雨父亲一般,已经归于山里,在吴石岭这座据说藏着珍贵书籍的大山中,在吴石岭这座包容四方的综合祠堂,在吴石岭这座大地的祭坛里,去陪伴祖先,陪伴那些古书,留给活着的人的回忆,也会在不经意间淡忘。
按照古人的说法,我应“守制”。我在守制期间要做的事,是努力回想他和其他长辈的事。但是我的记忆十分有限,只能一次次追问妈妈。
妈妈说:“你不问,差一点儿全忘了。”——余秋雨
“你不问,差点儿全忘了。”妈妈一句不经意的话,是她和丈夫默默携手走一生的真实写照,彼此深爱的两个人,在失去挚爱之时,来不及想那遥远的事情,那是父亲的一生,也是母亲一生。
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他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余秋雨的一生,有些人不论生死, 都陪在我们身旁,那是精神的寄托,是我们记忆中不愿忘却的记忆。
长辈如山,希望我们理解时还来得及向长辈们致谢,亦将这种父辈默默的爱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