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上有一个妈妈加我微信说他儿子的问题,每次她都非常忙,一句话就不见第二句了,就说:对不起,她很忙。过两天又发过来一段话,从她的一段文字叙述中,孩子的状况比较严重,一段话后又忙去了,她没有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对待这个问题,然后一两天也不见任何回应。我不清楚这位妈妈从事什么工作,反正我就知道这位妈妈太忙了。
这么忙的妈妈要是孩子没问题才是有问题了。我给了一句回应:我从你这里读到的信息,我的感觉是:你的孩子没有“忙”重要,我也很忙,我把你删了。
然后我就把她删了好友。
我有一点儿小纠结:是我不够包容吗?不够耐心吗?不够接纳吗?
混乱三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父亲,他的儿子上初中让他很头疼,在他眼里孩子有很多坏毛病,他曾经使用打骂管教孩子,后来发现越来越不管用,在一次公益父母课上我和他认识的,那次他才意识到孩子不能打骂,然后我们互加了微信。
再后来,他偶尔会在微信里问一些问题,每次都是遇到实在让他发愁的事他想起来问:比方说孩子几天不回家了,逮住孩子说谎的证据了、孩子在学校借同学的钱了等等问题,可见孩子和父母亲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我建议他先和孩子搞好关系,抽出时间学点父母成长课,他总是说自己工作非常忙,根本不会有时间去学习。他一心想着怎么消除孩子存在的这些问题,三年过去了,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让他头疼。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大部分都与孩子的抚养人有关。可是并没有几个家长这样认为。现在孩子的焦虑症、抑郁症的倾向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如果为人父母能在养育孩子早期就先自我成长,有着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病的道理一样,人心在五浊恶世中也难免有垢,如果我们早点有觉知,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就可以提升养育孩子的能力,治不病之病,家长们就有了正确应对孩子所谓“错误”行为的能力。但令人痛心的是更多的家长不以为然。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假如把孩子的病叫做“家庭病”,我把这个病比作《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的病。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看了站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这些家庭病的父母与蔡桓公何其相似。
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活着全部为了孩子,爱着孩子,现在说你孩子的问题与你有关,让你替孩子担一半,你都不愿意,都要猴急。又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点时间为孩子做点什么,你还敢说你是个有责任的人吗?你还是在爱着孩子吗?
我真的替这些孩子着急,我有点对这些父母心生愤怒。
淡定,淡定!……深呼吸。我问我自己:他们和我有关系吗?他们的孩子和我有关系吗?我的愤怒来自哪里?我认真觉察了自己。
我调整了一下认知,果断地断开与这些父母的接触这一行为,表面上看似我不够接纳,实际上我是一种真正的接纳,接纳带病生存的家庭存在的现实,接纳大自然呈现的五彩斑斓的色彩,包括灰色。断开与接纳让我倍感轻松。
照这样缕下来,就没有存在问题的孩子,也没有存在问题的家庭,只有想改变现状的家庭。
咦?我怎么一步步走出到这里来了。
我真的很开心,我真的很棒!
有序母亲节,送给走过、路过的友友,谢谢你们一如既往的关注与陪伴,见证着我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