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心平气和,然后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此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用举动去恐吓,人们不会拥护你的。用言语去威惧人民,人民不会去响应的。诚信和恩惠尚未施于人民,竟要对人民有所征发和要求,则人民不会理会赞助的。若无人赞助理会,则随时有人会伤害你的。所以《易经》益卦上九爻辞上说:‘没有得人助益,有时也会遭人攻击,立心不坚定恒久的人,有凶。’”
【感悟】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作者认为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条件是心安理得。说话别人容易听,能够产生好效果的条件是心平气和。要有求于人,也能得到别人帮助的条件那就是要有一定的交情,取得别人的信任,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作者认为达到这三个方面条件才完全具备。
同时作者也从反面论证了达不到这三个要求的状态。你自身都身处危险之中,别人也难信任你,别人害怕你,也不会真心信任你,交情不深,也不会信任你。没有人信任你,那就有人伤害你了。这样一来,《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句话的意思也就自然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