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易经.系辞传》和《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两本书,很想说一说其中的共通点。
《易传.系辞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群类而相聚相分。在起初定性分类的时候,是有一定的规则,但由于万事万物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样也就衍生出了另外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走向。与成功的人在一起,做事的成功概率会提升。与有钱的人在一起,也就能大概率的变成有钱人。这里就引出了有钱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有钱人与积极的成功人士交往,而穷人与消极的或不成功的人交往。这是《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对人际交往决定财富多寡的观点。
结合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有钱人和有钱人在一起,穷人和穷人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符合万事万物按照相同的类群相聚相分的规律,这是天意,符合“道”的行为,看起来无法改变。
然而《易经.系辞传》又说了,“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运动和静止是有规律的,“动静刚柔”是天地阴阳的4个特征。从这4个特征来理解,积极的人对应的是消极的人对应的事情有钱人对应的是刚,穷人对应的是柔。
可是动和静又是相对的,是针对不同的参照物而发生的变化。比如大地相对于天空它是禁止的,但是它如果延伸到整个宇宙,它又是在运动的。再回归到地球的不断演化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这个相对性,事物才会有变化。
如果积极的人,不与积极的人往来,而是更多的去和消极的人接触。时间久了,他就会变成消极的人。那么消极的人,如果脱离开自己的那个圈层,更多的和积极的人交往,他就会和积极正能量的人组成了另外一个群体。这样变化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呢?
一,关注到自身的需求。
没有绝对的穷人,也没有绝对的富人,没有绝对的消极,也没有绝对的积极。因此当我们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去批评和纠正自己。而是先理解到自己,去找到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从根源上进行自我调整,引以为戒以保持自己正向的状态。
二,提升自我辨识能力。
我们在日常并非不愿意和积极正能量的人交往。只不过我们有时候会无法辨识自己的需求,其中有遗忘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我意志而发生的偏移。究其根本就是目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这需要在确认目标的同时要提升辨识实现目标阻碍的能力。
三,不要忽视环境的作用和威力。
好的环境造就一个人,坏的环境毁灭一个人。在环境面前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弱小,不要去和环境抗衡。要去适应环境,并且积极主动的去营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条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相同类型的人和事聚集在一起的原理,你要看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我们不管是维持住现有的局面或者想改变现有的状况,都是有方法的,维持和改变都是有可能的。
想明白了这些,对于我们调整思维,处理好日常行为,是有帮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