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1月18日。
原本以为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数,知道数序,知道数的组成,能按要求数数。
特别是数的组成,上课的时候,带了教具演示一捆小棒是10根,也就是1个十;单独一根一根的小棒,一根就是一个一,有几根就是几个一。例如,一个十个1个一合起来是11,也可以表达为11里面有1个十和一个一。以此类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11到19每个数的组成,理解19添1是20,理解20里面有2个十。就是这样的内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演示与讲解,课堂上指名学生来说,还有几个人说不出来。
于是,刚好课件上有11到20各数的摆法,又叫学生用两种格式说了一遍,例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因为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区分十和一,也是为了学习下一课时的计数器的内容铺垫。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到了有些人会从这里学习开始略显疲惫,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不够灵活了,回答不出来老师的问题了。与此同时,作业也有较少数人错一半以上,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遂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是区分授课内容的属性,即那些是记忆类的,哪些需要深度理解,哪些是重要应用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过多的课堂小结可能并不适用,所以课堂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小结,而是要多鼓励去发现,以及如何把发现的准确表述出来。
二是注重学以致用。教师讲授了一个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来复述,最好多叫几个人,已引起班上所有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别人的回答中逐步内化。在重复的内化中巩固。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点后面紧跟着相应的题目,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的顺利发生,是学生步入“学习区”。因为,题目一样是一种对学习的考察,也是对思维的锻炼。
三是要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也是一本教材,活的教材,多从生活中找出数学知识,也能在学了数学后应用于生活。
四是组织教学要相匹配,不能嘲笑暂时落后的同学,知道的也不可以随便发言,不抢答,有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