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课程中如诗般的语言,体会着故事对儿童的重要性,真是一种享受,一种超越自我认知的喜悦。
以往,只是知道故事中含有深层的意义,不曾思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必要性。总是觉得听故事的孩子很幸福,有父母亲情的陪伴,不曾琢磨孩子在朦胧中发生的变化。只知道童话故事传递的是“真善美”,不曾理解那个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色的抽象象征。
我所接触的是一群农村孩子,我发现他们在幼儿园以前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少,阅读几乎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课间,与学生交流,不觉有些失落与惆怅。
四年级的孩子虽然读过很多童话故事,但留在心底深处的好像没几个。《拇指姑娘》《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白雪公主》《长发公主》《丑小鸭》《七个葫芦娃》……难道他们的内心真的这么贫瘠?
主角、配角、正派、反派,王子、公主、巫婆、昏庸的皇帝;变身、善良,有神奇宝物或本领,被疼爱、遇到白马王子……孩子们对童话角色的认知倒是很具体。
或许是“被教育”的原因,除了故事迷人,孩子们现在能感知的也只有答题卡上的“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学习编故事的方法”。
或许是年龄已大,他们对当时读童话的真切感受已模糊?
我在思考:
农村孩子的阅读如何能更深入人心?从来没有一个家长主动找我聊聊阅读的事,只是听从安排一般买书、督促完整读书打卡。
幼儿前的阅读如何开展?没有图书馆、农家书屋形同虚设、留守居多,观念怎样改变?
我们的教育真得只教给了孩子答题的技巧?如何在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滋润和成长?
那如同母乳般的故事,如何口口相传?
阅读不是一件触手可得的事,探索之,感受之。
(文越写于2024.3.27 10:05 惆怅、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