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小蜗牛》这篇课文,对大人来说,这是很简单的课文。但在反复读过之后,内心升腾的却是温馨与甜蜜。一种淡淡的、暖暖的情愫,悄然弥漫。记下几个课堂片段,以作留念。
初读《小蜗牛》
师:你发现这篇课文和前面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拼音变少了,要为二年级准备了。
生2:不对,是一年级下册。(生笑)
生3:学过的字就不用拼音了。
生4:这篇课文有四幅画,春夏秋冬各一幅。
生5:这篇课文特别长,有8段。
生6:我数过,这篇课文有208个生字。
很是惊喜,六宝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他们会发现、会比较、会表达,还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课后题:看图猜读音。
出示四幅图:蜗牛、草莓、小树发芽、蘑菇。
师:这些生字,我们都没学过。你是怎么判断出它的读音呢?
生1:看图画就知道了。
师:对,借助图画来认字,也是很好的办法。哪些字你也是借助图画认识的?
孩子交流剩下的生字。交流过程中,六宝们还发现带点的生字:蜗、莓、芽、蘑、菇还是形声字。关于形声字,只是在认读生字时让孩子们了解一下,没想到孩子也有了意识。看来慢慢渗透字理还是有一定效果。又想到了给孩子们看的生字演变,追溯汉字渊源,印象深刻的同时还有一定趣味性。六宝很喜欢看“古代的字”。慢慢渗透,不失一种好办法。
统编版教材在课后题的编写上,有明确地指向性。本文的两个课后题,都是用图片来辅助学习。第一题,图片辅助讲故事。四幅图,四个情节,四个季节,再了解课文内容后,便于记忆。第二题,借助图片,认读生字。这个课后题的编写,旨在引导孩子通过图片来猜生字的读音,从而认识新的生字。
想起余琴老师的讲座,课后题、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是一个完整的联系系统。当一篇课文你无从把握文章重难点的时候,你可以抓住课后题来抓重点。按着老师的指点,仔细看了一年级上册课文的课后题,确实有各种指向。“咬定课后题不放松”,统编教材使用之本。
《小蜗牛》课尾交流
师:学完这个故事,你喜欢这只小蜗牛吗?为什么?
生1:因为它很可爱。
(可爱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貌似有些困难,但还是好几个六宝举起了手。
生1:小蜗牛很听话,妈妈叫他干什么它就干什么。
(恩,这是一只听话的小蜗牛)
生2:小蜗牛每次去小树林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这是一只会发现的小蜗牛,你也是一个会发现的六宝哦!)
生3:小蜗牛虽然爬得很慢,一爬就要爬一个季节,但它一直在努力爬。
(恩,这是一只会坚持的小蜗牛。)
看见六宝头上的光环,他们用自己的善良温暖着别人。
师:我们都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蜗牛。不过我也喜欢蜗牛妈妈,你能猜猜这是为什么吗?
六宝迷惑了,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忽然,举起了一只手。
生1:蜗牛妈妈很好。妈妈叫它摘草莓,小蜗牛没摘回来,妈妈都没生气。
(对的,这是一只耐心的蜗牛妈妈)
生2:蜗牛妈妈经验很丰富,可以根据小蜗牛说的话判断出季节。
(厉害了,经验丰富的蜗牛妈妈。)
很惊讶,六宝居然能得出这样的想法,于是试着追问:既然妈妈经验这么丰富,那蜗牛妈妈直接告诉小蜗牛,这个是什么季节就好了嘛。何必让小蜗牛一遍一遍地爬呢?
生3:蜗牛妈妈是想让小蜗牛自己去发现。
(难怪这只小蜗牛这么会发现呢。)
牵着蜗牛,也是美好时光 牵着蜗牛,也是美好时光这篇课文的学习,惊喜连连。六宝们对于文本的敏感让我惊讶,他们对于蜗牛妈妈的赞美“蜗牛妈妈真好。小蜗牛什么也没采回来,蜗牛妈妈都不生气。”让我深思。
耐心足够吗?小蜗牛一爬就一个季节,每次的任务也都不能完成。可蜗牛妈妈一点儿都不生气。正如孩子说的那样,蜗牛妈妈真好呀!什么都没采回来,一点儿也不生气。 蜗牛妈妈不生气,因为她看到了小蜗牛的努力。小蜗牛描述了树林四季的变化,说明小蜗牛在观察、在发现、在总结。比起“草莓”、“蘑菇”,发现的能力是不是更重要呢?作为家长、老师的双重身份,该好好思考,我有这样耐心等待孩子的发现吗?等待过程中是不是过于着急了呢?你是不是只盯着“草莓”和“蘑菇”呢?
策略及时调整了吗?每天都会有“蜗牛”出现,有的爬得慢、有的爬得懒散、也有的干脆就不爬。面对不一样的蜗牛,有及时调整对策吗?为什么小蜗牛那么听话,妈妈叫它去哪里就去哪里?再远也会认真爬?再远也会坚持爬?肯定是蜗牛妈妈有好办法——及时调整策略:春天出发去欣赏夏天,夏天出发欣赏秋天,秋天出发欣赏冬天。我想蜗牛妈妈知道她的小蜗牛摘不回草莓,采不回蘑菇。但她还是让小蜗牛自己去爬,自己去发现。尽管蜗牛爬得很慢,它虽摘不到草莓和蘑菇,但它欣赏到了树林季节变幻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发现。
“蜗牛”再慢,它也有自己去发现的权力。牵着蜗牛,也会是美好时光。以此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