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只要交往密切,产生摩擦是避免不了的。难怪萨特曾经这样说过“他人即地狱”。他人的言语、行为、表情一旦违背我们的心意,心理机制瞬间被触发,情绪就会产生波动。
很多时候,人并不了解自己是谁,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么?某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情绪先于理性,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东西自己并没有察觉到,以为是某个人的所作所为惹恼了自己,总是向外归因。
人是复杂的,复杂到连自己也并不了解自己,更遑论别人了。人不是商品,没有说明书可以参考,他人对于你自己的性格基因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事件不可能一一了解,那些日积月累的心理伤痕,不被接纳的特质、师长的否定和批评,受过的各种委屈直接导致了我们情绪的爆发,就好像暗中被按动了开关一样,我们自己往往意识不到。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见过少数性格温和、内心强大的人,在他们身边你会非常安心,他们令人信服、充满自信,绝不会暴跳如雷、歇斯底里,他们总是那样从容不迫,无论来到他们身边的人是谁,他们似乎都能接纳。记得有一种说法:有种女人无论嫁给谁都会获得幸福,说的就是她自身的那种稳定,会在无形中影响她周围的人。因为她内心富足,不但不必假以外求,还能不断释放出自己的光和热。
世界就是你自身的投射,你自己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就好像一片风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内心没有的东西,根本也不会反映到他的意识里。对于他人也是这样,他人的弱点也是基于你内心的投射,其实你接受不了他人的方面也正是无法面对自己的那一方面。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苛责,不断鞭策自己,另一方面也无法容忍他人的任何疏漏和错误,这也体现了对内对外的一致性。平和自足的人对自己的弱点一清二楚,却能宽容以待,相应的对他人的错误也比较能够包容体谅,起码不至于耿耿于怀。
绝大部分人都是情绪化的人,也就是内在有很多投射机制的人,每当碰到一件不高兴的事情时,立刻显露出来,就好像要把内心不舒服的感觉赶走,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也会同样反映。这样的反映模式会破坏关系,也损坏自己的身心平衡。
在亲子关系中的矛盾绝大部分都和父母的心理结构有关系。一个母亲怎么看自己,就怎么去看孩子,她看不到自己的心理需要,也就往往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可以说她内心所没有的东西,在孩子身上是看不见的。只有完全放下那些心理防御机制,解除那些一触即发的因素,才能看到真正的孩子,不然,孩子的一言一行容易导致自己内心的失序,反馈给孩子的很可能是很不稳定的各种情绪发作,命令、否定、挖苦、操纵、强迫、羞辱,看上去她是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她自己的内在触发机制在起作用,这样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不理解和矛盾。语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但当事人未必能察觉到自己的恐惧和对孩子的失望是如何在一句话里反映出来的。
无法控制自己的遗传倾向和过往经历,但是还是会有所察觉,在每一次情绪波动的时候,先停下来,问问自己,看看究竟以往的什么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先安抚一下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在小孩,然后再去处理事情,效果会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心里带伤的成人,外界的人和事触发了我们过往的伤痕,看起来我们被情绪操纵着,其实是从来没有被疗愈过,过去受伤的小孩仍然存在我们成人的身体里面。本质上我们还是孩子,时不时会有些脆弱。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去了解这种触发前因后果,不能与自己和解,那么这种触发机制会一代代传递下去。
阻断是很艰难的事,是与我们的本能作对,是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对早已习惯的反映模式的否定和改造,这就像一场革命,但却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有价值的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