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两获诺奖20

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两获诺奖20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20:55 被阅读414次

第20章  两获诺奖   管谟业笔耕高密田  屠呦呦播撒青蒿间

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 这一结果,不仅是对莫言个人和中国文学的肯定。更让中国人了却一桩心愿。

诺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因为没有及时译为外文,大多不能被外国读者了解。老舍曾被法国汉学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于1987年进入候选人终审名单,却于1988年去世。

至于鲁迅,马悦然说:“我自己认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是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的作品。如果20年代有人把这两部短篇小说集译成外文,鲁迅肯定会被推荐为候选人,也许还会获奖。

刘半农受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之托,曾提议鲁迅参评。鲁迅谢绝了这一好意:既出于自谦“我不配”,也出于自励,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进入21世纪,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2000年,旅法作家高行健获得该年度文学奖,但他此时已加入法国籍,其获奖小说《灵山》虽是在中国完成的,并于1992年以瑞典文出版。

因此有人认为,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已经将诺贝尔文学奖当成呼应西方政治谋略的一种政治手段。也有人以文学奖获得者西方人居多来证明这个奖本就“偏向西方,歧视东方”。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种高粱、放牛、割草。

1976年入伍。在部队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四年,莫言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1981年5月,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这是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上尉军衔。1984年秋,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8年2月,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因此成为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97年,莫言从部队转业后专业搞写作。2003年7月,莫言的新作《四十一炮》出版。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上台,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

后来,曾有记者记者问:巨额的奖金大家都很关心,你准备怎么用?

莫言: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

二、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

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 、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科学家。

正如她在获奖感言中说的: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接着,她说:“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最后,她说:”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学业。休学两年后再度入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生药学。1955年,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团队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并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但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之后,他们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号杀手”,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投射出中国科技界及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两获诺奖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os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