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读书散文
天移星斗下人间,迷即众生悟即佛——《理学在东亚》

天移星斗下人间,迷即众生悟即佛——《理学在东亚》

作者: 芥子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12:32 被阅读0次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理学论文集,书中的内容,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细致的考据功夫,严谨的治学态度。

    现在的世界,亟需作者这样踏踏实实做学问,并且成果不断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的文明能够不断继承和发扬。

    本书名为《理学在东亚》,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学者大儒及其相关著作。

    阅读本书,常有心喜之感。以下内容,随手而记,挂一漏万。而本书,是需要经常翻阅的,常读常新。

    一、周敦颐的《丹诀》诗

    在“周敦颐与道教的关涉”一文中,作者论述了周敦颐的《读英真君丹诀》一诗的版本问题及成诗年代。

    读英真君丹诀

    始观丹诀信希夷,
    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
    精神合后更知微。

    按清华大学哲学家朱伯崑的说法:

    所谓“子〞指“水火”,“母”指“金木”,“主”指“圣胎”。水火来于金木,相交成为圣胎,即“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指精气神化而为一,“微"指炼神还虛,微妙莫测。

    由此而知,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参照陈抟的无极图炮制而成的。不过,作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

    周敦颐,清宫殿藏画本

    作者考据,本诗的写作时间不晚于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十一月,周敦颐当时四十岁。

    二、“猪肉”与“龙肉”

    1198年,朱熹68岁,他写给学生蔡元定一封信。信中说:

    阴君《丹诀》,见濂溪有诗及之,当是此书。彼之行此而寿考,乃“吃猪肉而饱”者。吾人所知,盖不止此,乃不免于衰病,岂“坐谈龙肉而实未得尝”之比耶?

    这里的“猪肉”和“龙肉”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其实是引用了苏东坡的典故。苏东坡曾经和友人陈述古打了一场笔墨官司: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 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回到朱子的信,内中所说的“龙肉”,当是指被视为“屠龙术”一般的道教《参同契》,被视为“金液还丹”之书,为道教内丹之术。

    苏轼像,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

    朱子既没有修习过外丹之术,也没有修习过内丹之术。对于前者是不屑为,对于后者是不愿为。

    三、利玛窦对朱熹的质疑

    朱熹的“理有偏全”说。最初来自孟子,见《孟子·告子上》一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的这个理论,到了朱熹这里,发展成了“理有偏全”思想。这个思想,最初是受到了李延平的启发。绍兴三十二年(1163年),朱子三十三岁,问学于李延平。

    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 物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而无以见其为仁。然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 知人之为人而存之,人与物不得不异。

    终朱子一生,“人得理之全”、“物得理之偏”的立场都没有变过。

    利玛窦像,1915年,水彩画,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

    对于朱子的“理有偏全”的说法,许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其中包括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和朝鲜的儒士丁若镛。利玛窦在他的《天主实义今注》中说:

    夫正偏大小,不足以别类,仅别同类之等耳。正山偏山,大山小山,并为山类也。智者获灵之大,愚者获灵之小,贤者得灵之正,不肖得灵之偏,岂谓异类者哉?如小大偏正能分类,则人之一类,灵之巨微正僻,其类甚多。

    四、陆九渊设醮讲皇极

    绍熙三年(1192年)正月十三,陆九渊在荆门知军任上,召集吏民,设立上元醮,发表演讲,留下《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以宣讲皇极的方式来取代醮事。

    陆九渊

    “皇极”为《尚书·洪范》之五,“洪”即大,“范”为法。相传为箕子为武王讲述的建国君民的大则大法。“洪范”分为九畴,“皇极”居其五。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洪范》

    “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在孔安国的注释中,皇极为“大中”之意,道经中仍沿用此义。具体到星宿体系,则用来指处于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极。

    在陆九渊看来,洪范当中处于五的皇极相当于八卦图(河图)中的太极。

    五、郑湜何许人

    郑湜[shí]是陆九渊的弟子吗?由于史书中没有为郑湜单独作传,作者从大量的文献中整理出郑湜的年表。

    郑湜一生中,官位最高为刑部侍郎,从四品,可是在此位置上只做了两个月,即因在罢赵汝愚丞相的诏令中流露出同情之意,而被罢官。

    淳熙十五年(1188年)二月,郑湜任将作监丞(从八品),参与科举考试中的诠(铨)试公试类试。“将作监”掌管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郑湜在任将作监丞时期,与陆九渊通过信。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陆九渊回信《与郑溥之》谈及心学大旨,是陆九渊思想的重要著作。

    绍熙三年(1192年),郑湜任江西提刑。这一年九月十五日,郑湜调任江东、淮西总领,总领军马钱粮,治所在建康(南京)。此时,他的官阶是朝散郞尚书仓部员外郎(正七品)。十一月二十六日,经考核(磨勘),转朝请郎(正七品)。十二月十四日,陆九渊在荆门去世,郑湜撰写祭文,署名“淮西总领”。后来,人们发现,这篇祭文是任希夷代笔的。任希夷字伯起,同为福建人。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曾求学于朱熹。作为朱子门人,在陆九渊(象山)去世时,仍代郑湜起草祭象山文,足以说明对象山的推崇。

    赵汝愚

    庆元元年(1195年)正月一日,以起居郎(从六品)权直学士院,但这个职务很快被罢免。二月二十三日,赵汝愚罢相。赵汝愚是北宋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其时为右丞相。韩侂胄借口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将不利于南宋社稷。于是赵汝愚被罢相。而罢赵汝愚丞相的诏令出自郑湜之手。郑湜产措辞比较委婉,对赵汝愚的功绩有所肯定,这让韩侂胄很不满意。两天后,二月二十五日,免去郑湜兼学士院的职务。虽然于五月任刑部侍郎(从四品),但随着赵汝愚的落职,七月,郑湜也被放罢,改任朝请大夫(从六品),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官。

    庆元三年(1197年)六月二十三日,又因直言上谏,上条奏三札,触怒圣颜,被罢官。次年,郁郁卒于家中,终年不到六十。

    从上面作者梳理出的郑湜的年表,可以看出,郑湜和陆九渊虽相熟,但并非师生。

    六、悟即佛

    嘉靖二年(1523年),王阳明改定五年前在江西刻的《大学古本》,在其序言末,有“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一句。

    《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明·沈俊绘,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这句话通常有两种断句方式:“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作者在全面分析的王阳明的著作文献及王门弟子的相关文章,同时参考佛学禅宗的相关说法,提出了新的断句方法:“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坛经》上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禅宗将“悟”视为成佛的一个标志。同样,“悟,致知焉尽矣”,即是说,“悟”是衡量“致知”的一个标准,是“致知”实现与否的标志,“悟”不是手段,而是目标。

    七、蕺山先生与王阳明

    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工部左侍郎刘宗周因讲学于蕺山书院,人称“蕺山先生”。

    刘宗周

    崇祯九年(1636年),蕺山五十九岁,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提出修正,作者称为蕺山“前四句”,如下:

    有善有恶者心之动,好善恶恶者意之静,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物则。

    崇祯十二年(1639年),蕺山六十二岁,又提出了“新四句”,与他的“前四句”全然不同,如下:

    心是有善无恶之心,则意亦是有善无恶之意,知亦是有善无恶之知,物亦是有善无恶之物。

    蕺山的“前四句”脱胎于王阳明的“四句教”,而在他的“新四句”中,已经同王阳明的学说做了彻底的清算。

    八、三溪——朱子学说从中国到朝鲜

    朱熹,1130年生,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体系。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而成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朱子哲学之轮廓。

    陳淳,1159年生,号北溪,师从朱熹。

    李退溪

    李滉,1501年生,号退溪,朝鲜人,平生对朱子学说的发展不遗余力。他发展了朱熹哲学,创立退溪学派,是朝鲜儒学泰斗。

    黄俊良,1517年生,号锦溪,李滉的学生。

    九、孔子的“察人”与阳明的“戏子”——理学在朝鲜

    孔子有察人之术,他认为,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全隐藏自己的内心。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第二》

    查默斯有一种僵尸论,他说,我们可以想像存在一种可能的世界,其中有个人,他物理身体的所有特征和状态跟他在现实世界中一模一样,但他完全没有任何意识经验的感受。僵尸理论是对孔子的察人术的一种明显的反证。

    孔子圣迹图(明·仇英)

    对此,王阳明称有孝行而无孝心的人为“扮戏子”: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传习录》

    比王阳明晚生三十年的朝鲜大儒李退溪对王阳明此说提出诘难:

    若如其说,专事本心而不涉事物,则心苟好好色,虽不娶废伦,亦可谓好好色乎?心苟恶恶臭,虽不洁蒙身,亦可谓恶恶臭乎?

    李退溪认为,孝行必然伴以孝心,他无法想像,一个人有孝心却无孝行,可有孝行却无孝心。

    十、朱子“骑墙”——理学在日本

    佐藤一斋生于1772年11月14日,日本江户时代后期代表性的儒学者。他写过多部《栏外书》,这是他读儒家经典的笔记。

    佐藤一斋

    《孟子栏外书》写于天保十三年(1842年),当时他七十岁。

    《孟子栏外书》显示了佐藤一斋极强的考据功力。比如《孟子》七篇是孟子本人所写还是成于门人之手的问题,司马迁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是孟子门人所写。

    朱熹在《孟子序说》中支持司马迁的观点,即为孟子本人所写。但是,佐藤一斋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找到三处,朱熹认为是孟子门人所写。这也是一斋认为朱子的“骑墙”之处。

    作者认为,朱子明确表示,《孟子》为孟子自著,而一些地方是后人所加,这在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

    注释跨页

    本书常有注释跨页的情况,这种方式使得注释和正文都十分清晰,上下参照很方便,比不少书硬将注释排在一页中,导致注释内容大于正文的情况对读者要友好得多。

    本书虽然有大量引文,但读来极为通畅,说明作者笔力不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移星斗下人间,迷即众生悟即佛——《理学在东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oz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