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部门最近来的小超,刚刚结束实习离开了。走的时候,不像来那样静悄悄,反是惊起了领导及同事一致好评的波澜。
而他除了自己身上的双肩包,还带走了领导发出的口头0ffer。
这意味着这个小朋友,明年只要顺利考过第一轮的笔试,就可以跨过随后两轮,穿过100多个竞争对手的夹击,一键直通。
站在公司门口,他对大家挥手再见。顿时让我想起了速度与激情里那首《say you agin》,我想用不了1年,我们还会真的再见。
说到这,你可能想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也好想不止是和心仪公司初见,想持续再见。不想只是吃实习公司2个月的免费食堂,背完了一本gre词汇,和公司只有简历的一面之缘。
2.
首先,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暑期实习是个很尴尬的存在。
2-3个月的实习期就像一个临时合同,时间短,关系散。而很多核心工作覆盖的周期长,有保密要求。
在缺乏足够的信任关系下,是不太会直接交给一个新生做的。端茶倒水,打杂跑腿,就成为了必然的开始。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要公司委以重任,我是抱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学习的。可是,公司可不一定这么想。
用人部门一方面并不期待你的表现带来颠覆式的创新,一个新手显然不能比自诩的老司机厉害。
另一方面,对于要供吃供喝供场地的出资方,老司机们已经是贴本买卖,更不会主动承担教你、带你成长的额外义务,他们想的是减负。
而只有当他们认为你具备帮他们减负的能力时,他们才会愿意带你,你也才有可能在体力劳动之外,学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3.
所以,我们重调一下理解,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打杂中打出水平,体现减负能力,学习到真知?”
excuse me?打杂还能打出不一样的等级?打杂难道还能证明我可以解方程?
我只能从倒一个人水升级为倒一个部门的水.....只看了现象不是,我和你说说。
小超刚来那会儿,主要工作不是打水,是取快递。
有一天,他照常从楼下取回一堆快递。在给每个桌上发放的时候,正好看见同事在为搞定一个Excel表格上的公式而较劲。
小超就问同事,需不需要他帮忙?同事正愁没处发问,顺理成章的把麻烦丢给了他。
只见小超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母,鼠标按了几下,最后一个回车,眨眼功夫搞定。
同事感叹道,年轻人就是电脑好。
还有一次,我正在看某公司年报,发现和彭博(一个提供数据的公司)终端上的数据对不上。我反反复复,带上眼镜,愣是看了一下午,没看出哪不对。
实在烦躁,哀怨了一声:眼睛都快瞎了,都找不出问题。
小超坐旁边,听见了立马问我,要不要他帮忙看看?无奈中,我也顺水推舟把硬骨头丢给了他。
当然,这次没那么好运。临下班了他也没有搞定。
事情本想就这么过去了,毕竟也没对他抱太大希望。结果第二天一上班,小超就给我发了一个比对表。
原来对不上的那个数据在合并报表的时候被彭博公司给数据标准化了,而他找到数据标准化的算法,又把数据给复原了。
我也很感叹,但并不是因为他电脑好,而是电脑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后,办公室里经常听见“小超,你帮我看看”的叫唤此起彼伏,而他也左右应接不暇。
4.
很多实习生跟我说实习几个月没学到啥。确实,我在职场上转悠了几年,也依然不敢说学到了啥。
业务天天在迭代,知识时时在倍增,我肚里库存的那些金融知识很多时候都和客户问我的问题,分马牛不相干。
更多的情景是,我把客户的问题当入口,进行以寻找答案为主题的学习。
查资料、问度娘、翻书籍、找人问,然后再返回到问题中去验证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你的学习。
工作无非就是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类型不一的问题。解决自己和他人问题的能力,正是你的价值所在。
就像小超找到了数据不一致的根源。我们从中都学了:彭博公司在统计数据时为了不同公司可比,进行了数据标准化的处理。
那么下一次我在看别家公司年报数据对不上时,就知道也许这不是数据错误,而是统计口径问题。
小超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对他价值的认识就不再是简单的端茶倒水。
而小超以后遇上类似的问题,立马就能判断原因,像三五秒摆平excel表一样,立马收获别人“年轻人就是电脑好”的称赞。
解决的问题多了,你被需要的次数也就增加了,你没表现出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慢慢浮出水面。
5.
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从看到的结果中还原出过程的。
在学校,学习来源以间接经验为主,比如: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网上看的,直接经验为辅,比如自己动手实践总结而来的。
但到了社会恰恰相反。
而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也都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做基本素质来考察。这实际上,考的就是你直接经验的多少。
平时动手多,勤思考,这个能力自然就比只闷头读书的学霸强。
不是学霸到社会不灵了,学呆了,而是从某种程度上看,你和学霸压根不在一个游戏里。
好比你玩的是寻宝游戏,拼的是每个点自行解锁的技能;而他参加的是定点打靶,比的是给定目标后命中靶心的眼力。
所以,第一步要学真知,就要学找问题。
而埋在杂乱琐碎当中的问题,有可能就是你耳朵一听就过的哀怨,一眼就略过的数据麻烦。
你也许会说这得多高的敏感性啊?这种貌似与生俱来的基因一时半会儿恐怕是提升不了了......
其实,当你知道这些细微之处都可能生发出问题,你的大脑就如同安了一对触角。
这就像心理学上的孕妇效应,一旦你有意识的去找问题,问题就哪哪都是。自然活儿也就四处都有。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四个字:用心观察。带着触角对周围的人、事以及细节进行扫描,识别问题。
6.
好了,真知是明白了,那打杂怎么打出水平,再怎么也打不出一朵花吧?
嗯,这是卡顿住很多小朋友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事情的价值评估。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看不上小活儿,但又接不到大活儿。
还是拿小超说。
从他进来到走的2个月里,干的最大的活儿也就是在一篇与同业竞争对手比较报告里写了引言的部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么跟你说,类似的报告我们一年十几篇,一篇里的引言算是字数最少的部分,大概也就几百字。
这样的活儿真的不太值得拿出来一说,但这其中却有重大价值。
你可以仔细想想,要完成一篇这样的比较报告,意味着参与写作的每个人都需要,也必须研读公司的内部运营资料。而这些资料基本都会涉及公司内部信息,一般在岗的正式员工才能接触到。
而一个实习生能参与其中的重大价值在于:他获得了老板的信任。即:你真的入伙了。
等等,开头你说短期实习缺乏足够信任,这不是矛盾了吗?
我想要说的是,信任关系是循序渐进的。
而每一次向前递进的关系,都是在你当下做的足够好,也就是把每一个不起眼的校工作做到足够好,才有可能跨到你想要的下一步。
7.
最开始领导指定人写这篇报告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小超。
只是让他去找了对手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后来开会讨论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一家公司的资料太窄,还是得把有可能的潜在对手都看看。
结果任务还没布置,小超就把市场份额占比前十的公司资料都给准备好了。之后第二次开会,老板就让他参与进来负责了引言部分。
和小超一批的实习生还有几个,别人取完快递都是集中往杂物空位上放,而小超每次都是对号入座,挨个分发到同事手上;给客户回访打电话,别人遇到号码不对的也就算了,小超还查询114彻底给人家底细清查一遍。
会做人的人,花时间揣摩别人没说口的需要;会做事的人,花心思揣摩事情下一步发展的思路。
这样的小朋友,干的是杂七杂八的活儿,但展现给别人是:超越活儿内容本身的潜力。
这种潜力不在别人给你的工作范围内往前迈一步,不在设定的标准上提升一个基点,是看不到的。
光说我能行,我也会,不做出来,它也无法自动冒出来。
而你每次比别人好的那一点点,就是超越岗位之外你赢得的价值。它们,才是你步步为营的基石,而不是工作内容本身。
走的时候,每个实习生的鉴定表上都盖着同样的大红章,写着差不多的评语,唯有小超还获得了与领导半小时的单独对话。
谁都不知道说了什么,没有落到白纸处的黑字,只有写在他成长道路上的经历。
晚上回家,他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发了一段文字,里面除了例行的感谢外,还有对每个人的点评。
比如:某某同事严肃的吼叫让他小心脏曾一度停跳,领导第一天介绍把他名字叫错不敢出声的尴尬......
这些细节的吐露才让我一下子意识到,他也还是一个90后的小朋友。
也许你会说,小超好厉害,差距好大,现在的我根本拿不到offer。
不可否认,我们看到的小超,是个优秀的小朋友。
在短暂的2个月里,我判断不出他在这之前,为这次实习的闪亮登台,在别处彩排了多久。
我只能肯定,每个人的职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2个月。而你每一次的出演,为的都是让自己在下一刻更好。
稻盛和夫曾说过:能力的提升是动态的过程,永远不要让那个现在的思维限制对未来的思考。
只要你在向前,你的能力就是未来不断上升的动态估值,永远没人能给它精准定价。
而你想遇到的心仪公司,总会见到。希望,不在此时,就许在下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