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中秋节只有20天的时候,峨眉山舍身崖边,湖南21岁的女青年李某,背对着悬崖,张开双臂,在现场的游客竭力劝阻和惊呼声中,坠落山崖。这一切显然都是她事先反复考虑过的,只为了击退跳崖那一瞬间的犹豫或惧怕。
在遗书中,她不认为自己是软弱的,她曾努力拯救自己。她爱自己的奶奶、妈妈、弟弟和朋友,她充满了愧疚。但可怕的抑郁症,击溃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坚守。
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不禁疑问:“这么年轻,有什么坎过不去的?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但我们并不了解抑郁症,无法体会她的痛苦。崔永元曾饱受抑郁症折磨,他说:“我很清楚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想到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
我很想轻轻地问她一声:“当你背对着悬崖,张开双臂向后倒去的刹那间,你在想什么?”网络视频打了马赛克,我看不清她脸上那瞬间的表情。但我想,她一定是微笑的。
2010年富士康员工十四连跳震惊国人,而今年峨眉山一个月内三连跳同样令人惊骇。如此之多年轻生命的消逝,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自杀者无疑都承受着无以复加的精神痛苦或压力。
据专家推测,全世界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大约占人口的10%以上。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重症者超1600万人。还有更多的人正遭受精神疾病的威胁,由于忽视或惧怕,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我很困惑,是否精神疾病无法治愈,让人逃无可逃,只能以自杀来了结痛苦?它的病因是什么?会遗传吗?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是否都面临精神问题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办?
奥利弗·詹姆斯的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精神疾病的一个独特视角。我们可以从精神疾病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精神疾病的具体成因、如何追求精神健康三个方面,了解《天生非此》这本书的有关内容和观点。
一、精神疾病与家庭养育方式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的祖父、父亲、叔叔和伯伯都是医生,父亲曾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母亲也曾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说奥利弗可谓“家学渊源”。
奥利弗认为,精神疾病在家族中世代相传是养育方式造成的,而非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共计开展了115项精神疾病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能够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直接影响的基因密码。
不是基因,那是什么?是家庭养育方式。
年幼儿童对父母的全然依赖,必须千方百计的赢得父母的关注,同时获得生存资料以满足自身需要,否则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奥利弗把这种普遍趋势称之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场银行抢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质对绑匪产生了同情,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由此出现并得名。而子女如同人质一样,通过竭力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和父母也就是“绑匪”建立感情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学习来实现这个目的。
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对他们发泄不良情绪。奥利弗把这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这种潜在心理诉求,会让父母将自己成年之前遭遇的虐待,转而施加到自己子女身上。
比如,习惯于体罚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童年时期也遭受过父母的体罚,他们也从自己的祖辈那里,继承下来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
《天生非此》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泰格·伍兹是如何成长为一位高尔夫球天才的?他又为何会沦为公众口中的“性瘾者”?英国名媛葆拉·耶茨与皮驰斯·盖尔多夫母女为何会以同一种方式相继死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位孙子又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这些案例都说明:养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养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则受到他们上一代人的养育方式影响,可以追溯到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那里。不良的养育方式代代承续,非正常的性格特征甚至精神疾病就很可能代代相传。
二、精神疾病的具体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精神疾病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心理学因素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精神疾病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以上这些因素交互发生作用。
1.早期照料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产前三个月焦虑不安,那么孩子在7到10岁时,患上多动症、焦虑症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偏轻,出生方式是剖宫或早产,都会增加小孩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
比如,剖宫生产的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概率会增加1/4。再比如,早产会对大脑发育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由于小孩早产不好抚养,母亲要适应这样的产后生活会更加困难,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更高,将无法很好地照料婴幼儿。
因为婴幼儿生长早期是大脑等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婴幼儿的各种需求,父母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回应,忽视甚至虐待,将引起婴幼儿的不安感、被遗弃感,会引起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失调,对大脑等神经系统发育造成永久性的损害。这也充分说明胎教和婴儿早期教育重要性。
2.童年期遭受虐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国际卫生组织宣称,29%的精神疾病是童年期遭受虐待造成的。遭受重度虐待的儿童,在成年时期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是遭受轻度虐待儿童的48倍。
《天生非此》所说的虐待,外延比较宽泛,包括精神虐待、忽视、被父母厌恶,以及身体虐待,体罚或性虐待等。
虐待会导致精神疾病,原因就是“创伤后遗症”。早期的受虐经历会导致孩子们压力过度,然后在大脑中产生某种消极的化学物质。这使他们对威胁更加敏感,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激发他们不正常的过激反应。如果遇到应激性事件,比如失恋、失业、重大疾病等工作、生活的重大变故,就非常容易患上某种精神疾病。
3.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
这里所讲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职业等因素。比如,美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达到人口的26%。原因可能包括,子女较多,无法完全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承受的外部压力较大;美国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等外部因素。
奥利弗指出,特定职业与特定精神疾病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企业CEO更可能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又比如,喜剧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可能患上抑郁症。因为幽默与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思维观念的形成条件十分相似,他们都需要速度极快的创造性思维并在事物间建立起新颖的联系。
人们公认,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讲究集体主义,只要有足够的食物,没有暴力冲突,那么精神疾病就十分罕见。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有成为独立个体的更大压力,社会竞争激烈,势必造成精神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三、追求精神健康的幸福生活
在《天生非此》每章节的末尾,奥利弗都会给出三个实用的建议,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获得精神健康的幸福生活。
1.自我救赎
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精神疾病治疗理论,认为精神疾病这是一种基因宿命,无法被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及认知行为疗法控制。而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思维能够控制情感,转变思想就能转变情绪。
奥利弗认为,认知行为疗法疗效快,价格低廉,采用的实际手段,如体育锻炼、冥想及瑜伽,也有较好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认知行为疗法没有长期疗效,两年或更久就会失效。而那些探索病症童年根源,并关注患者与心理医生关系的疗法,有长期的疗效。
如果您认为自己已经受到了心理问题的困扰,那么及时求助专业人士,接受专业治疗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没有遇到心理问题,那么把追求精神健康作为自己的一个生活目标,则是预防性的、有益的。
2.救救孩子
我们在照料孩子时,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很难保证自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很可能出现对孩子关爱和虐待交替出现的情况。比如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提问,会鼓励、耐心解答,而当我们情绪不佳的时候,又觉得他们很烦,会斥责他们愚笨,甚至打骂,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向孩子解释,是因为自己情绪不佳,是父母的过错而不是孩子的过错而导致这种情况。总之,我们要想办法减轻“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比如爱发脾气、攻击他人,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奥利弗发明的这一种“爱的炸弹”疗法。
这种方法需要同孩子有一段独处的时间,家长都要给他们无尽的爱和随心所欲的自由。他们可以给这一段时间起个名字,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安全的行为除外),让他们重回幼年时期,体会到彻底的安全感、被爱感和掌控感。慢慢地,孩子也能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当然,你需要把爱的炸弹和日常生活需要区分开来,这一疗法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对日常生活造成干扰。
3. 把爱传递给下一代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父母模式:你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成年人模式:相对来说,你能将自己与情绪分割开,用客观角度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
孩子模式:你受到幼时相似经历的控制,尽管已长大成人,却仍像坏脾气的小孩一样行事。
如果你想要给孩子健康的心灵和光明的未来,那么你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以成年人模式与孩子相处。
举例来说,身为父母的我们认为参加暑期补习班对孩子有好处、应该做,而孩子却拒绝,甚至违抗或逃离,我们很恼火,然后会选择如何应对?或许我们会恢复成年之前的孩子模式,面红耳赤,大发脾气;或许我们会选择父母模式,要么言行强迫孩子同意,要么用冷暴力施压。其实,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调整到成年人模式,控制自己的情绪,想办法激发他们的自我兴趣和内在动力,让他们追求我们期望他们达到的目标。
奥利弗认为,代际传递的性格心理特征并非只有虐待和其他消极因素,关爱、智慧和同情心同样会在代际相传。想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先拯救自己,追求精神健康和事业成功之间平衡的生活方式,并把爱传递给下一代。这是《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终极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