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会提问》这本书从提出批判性思维的问题着眼,按照“理由-->结论-->假设”的步骤理清作者的逻辑,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问题,逐步培养——正确思考与决策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某某专家的头衔给唬住,尼尔·布朗称之为“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学会提问》还总结了常见的一系列谬误,比如,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诉诸公众谬误。数十所学院和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教职员培养批判性思考技巧。
很多人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带着看待事物正反两面性的眼光思考问题,其实不尽然,尼尔·布朗在《学会提问》里一开始就提出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是一股脑的吸收,不作挑选;淘金式思维是有选择性的、有区别的对待信息,带着淘金的思维看待事物。因此,淘金式思维是开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学会提问》里有一句总领全书的话:“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我把这句话的内容总结成了三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发现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带着哲学家躬自反省的眼光,重新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是由争议(或论题)推导出结论,没有争议/论题-->结论过程的问题只能是纯观点,没有思考的价值。
一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到争议/论题和结论。就好比你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者说自己英语很好,成绩优异,面试官怎么知道呢?他要通过你的四六级证书、大学获奖情况了解你,耐克创始人奈特·菲尔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诉求是“雇佣有敏锐头脑的人”,实际考量的就是有没有通过会计和律师测试,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时间在别人身上赌一把了。”因此,空口无凭,你需要证明自己能力的凭证,否则,你所说的,是纯观点(没有任何证据支撑的断言。)
2. 分析问题
在找到争议/论题-->结论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判断成立不成立,“理由+结论”才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论证过程,找到这个组合——“理由+结论”是首要条件,接着,你还需要思考理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具体细节推荐仔细阅读《学会提问》。
这里提供一个案例给大家分析:
人寿保险公司会拒绝一些高风险人员参保,如果你是保险公司高层,你会让孕期27周孕妇参保吗?理由呢?
(我先不给出答案,但是我承诺一定会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请放心!)
这个案例是从《当机立断: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里扒出来,案例背景是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的高层都是男性,他们容易把女性怀孕、生产想象成一件危险的事,所以“拒绝孕期27周以上的孕妇参保”。
然而“从预计死亡率来看,现在30岁的女性在65岁前离世的概率约为10%”,“人寿保险参保条件最根本的因素是‘预计死亡率’表格中的数据,表格中本来就包括了孕妇。”
看到这里,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怀孕27周的孕妇也可以参保”。
这就是副标题“通过‘数字·事实·逻辑’做决定”的推理过程,找到缺失的信息,是判断推理是否严谨的关键。
更深一层的分析问题,还要学会找出推理过程中没有说出来的假设,找寻推理/论证的过程就完善了:理由-->结论-->假设。
3.解决问题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们前行。”——《鞋狗》
一个认清形势的人还在守株待兔是毁灭性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之前已经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灵感到来的这一瞬间把握不住,之前的辛苦也就付之东流了。
存在这类问题的人,真的需要像《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里说的那样,好好修炼自己,也推荐看看《自控力》和《意志力》。
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是浪费了时间。”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非常懒惰的,只有当真正的问题来临,而自己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偷的懒都是要补上的,不要偷懒,积极思考,“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