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十一去图书馆后,顺道去了楚河汉街。
在那里为了吃午饭,在楚河汉街的地铁那里来来回回逛了十几分钟,才找到一家店米线店吃饭,实在是地铁站的人均消费太高了,我们花了100来元,四个人吃了一顿饭。没想到点的三份米饭都是预制菜做的,肉吃起来干干硬硬,温度也是温热的,不是那种新鲜做出来的。
以前没有认识到,现在预制菜品爆出来,才明白怪不得没有热气腾腾的感觉,还好多汁汤。
后来去楚河汉街逛了一下,可是里面的消费实在太高了,为了给孩子们买一份吃的,走来走去走了几遍,也没找到合适的,一个冰淇淋要30多,于是只好又回地铁站附近买。
这个过程孩子们都被走得折腾的有气无力,我也有种无力感。看了无数的人群,一天大脑接收了许多不相关的信息,精气神严重不足,眼睛疼的好厉害。
坐地铁回到家之后,硬撑着把孩子要做的作业打印出来,就躺在床上从七点多睡到九点,怎么也醒不过来,真的太累了。
晚上12点又才睡着,睡到早八点多。在床上神还没醒,就听到两孩子在沙发外面,打打闹闹的,你争我抢,一下子大脑神经又被激活了,从一个安静状态又刺激到神经上下跳动,就根本睡不着了。
这种身体状态,让我意识到接近40的年龄,身体精力越来越不如从前。终于明白人为什么会死了。
身体就是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脆弱,等到耗光元神气的那一天也就会死亡了。所以死亡是一个生命自然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从最强到最弱的,它是从强,逐渐变弱的。
所以原来不需担心死亡的到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就是人身体的一个发展状态。人之所以怕死亡,是因为现在活着的力量还比较强,身体还比较好。
当身体真的弱到那种无力衰弱程度时,对活着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另一方面,也懂了自己过去十年处于一种有孩子的环境,在这种环境虽然什么都不做,仍会消耗很多精神,因为人处在争吵、啼哭、打闹的环境里,就会存在无形的消耗。可承受这种环境,及使孩子平静所消耗投入的能量,是不可能以任何物质成果展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母亲的身份、地位很难被人注目、尊重的原因,它很难出物质成果,却有实打实的精力,能量投入。除非这个孩子有一天为家庭争光了。这让人想起最近15岁的滑板冠军陈烨,其父陪同练习7年还自建滑板室,这种魄力和能力,也是人间少有的。还有田径100米跨栏冠军林雨薇,她也有父亲的托举支持。
有父亲支持的孩子是幸运的。可是,大多数时候我看到的是人性灰暗的一面。
想到暮年,看到一个河南奶奶接受采访的过程。她说结婚结婚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为儿为女为孙,为大的小的,到最后落个老了,睡那没人问。我相信她说的是真话,一直以来我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当女人辛苦活着,老了之后,回想一生,是什么感受?
当看通人性里面的这些东西,我也越发觉得关系对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不值得我终身托举。即使我要去托举孩子,也需要有很大的智慧,否则就会被反噬,害人害己。
首先得了解人性,基于人性的基础上再去做合适的决定。
所以想到了,等自己老了可能身体更不行了,可是中国的社会是,老了还要给孩子带孩子,孩子支撑不了家庭的时候,还要挣钱补贴孩子,想到这些就觉得人生无望,活着这样还有什么劲头?
本来都老了,精力神都不行,还要去承受那些年青人该承担的养育孩子的责任。他们才正年轻力壮。可按中国这个社会发展的普遍情况,等活到老了,精力不行了,还要接受孩子的盘剥,这就是因为生养了孩子,所以要承受这样的人间悲苦吗?负责一生吗?那这样也太悲催了。
不,不想要这样的人生,不希望我的未来是这样子的。如果未来是这样子,还不如现在就不要去过了。
马云说:“很多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过:
我不希望我以后的人生,成为孩子的拖油瓶,但是我也不想再让自己为孩子操劳一生一辈子负责。
可旁观身边的大多数家庭,哪一个不是这样的呢?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对孩子的教养,就不能按照大多数身边人的教养方式去搞。
当和身边的人一样,那么你就摆脱不了这种困局,中国当前社会普通人的困局,或者摆脱不了自己圈子的这种困局:孩子长大没有能力供养父母,养育小孩,需要父母倒贴带小孩,或者是父母年纪大还要赚钱补贴子女。
只想为我自己活着,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是别人认为我该要怎么做的人生。
跟孩子聊关于我“人生不想的”时候,小儿子竟然语出惊人说:“不行,你以后要成为帮我带孩子的工具人”,这话说的这么溜,我真不知道他是在哪里学的,说实话,现在就感觉自己像是带孩子的工具人。
十岁的大儿子说他长大了不结婚,这个直男。
也许这样跟他们聊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但是我觉得,我想灌输给他们的意思是,以后我对待他们的方式可能会跟别的家庭对待孩子的不一样,可能会要求他们更多一点做家务或者是承担责任,或者放养他们,不是乖乖的成为学校里面的好学生,家里听话的乖宝,完成作业就完事了。
就是要从现在开始起,栽培他们的生存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这东西不是学校的,里面考试考的分高,学习好就够了的。
意味着我和孩子要同时成长,对于社会,财富以及生存能力的认识,获得。
直到20岁才知道自己母亲的话,不一定是对的,晚熟到现在到38岁,才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是如果把他们这个能力提早到18岁,就替他们提前20年赋予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我把我的想法表达的时候,孩子爸爸明显有情绪, 他现在经常会把我对孩子的问题沟通,带入到他的情境中。感觉这个问题和他没法去聊,和孩子可以聊。
其实我当下问题很明显,就是因为孩子有很多后顾之忧,能力强却在原生家庭打压下不自信,在婚姻中又贬低过多,造成当下依靠孩子的存在彰显价值,可又不甘心。因为没有人认可过自己,特别是孩子父亲,从而使我不愿再为孩子付出过多,更不愿意看对方脸色。
但如果按照自己人生维度来看,孩子原来是自己一辈子需要牵扯在一起,那么,就要另外去自己规划,不能听父亲的,听老师的,听别人的,得靠自己的思想觉悟决定如何教养!
这是决定自己晚年的一生的事啊!!!
网友评论